刘月娥
网友用“一半灵魂享受爱,一半灵魂乞求爱”,点评音乐剧《粉丝来信》中郑微岚对爱的复杂体验。这部作品改编自韩国屡获大奖的同名音乐剧,将故事背景巧妙移植到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朝华编辑部,聚焦于一个现代派作家团体,一群在动荡年代仍坚守文学理想的文人。他们试图为这座冰冷的城市,留下一丝浪漫和艺术。
故事围绕青年作家郑微岚以“夏光”为笔名,与文坛巨匠金海鸣信件往来展开,通过“虚拟身份”这一巧妙设定,外化了爱的多种形态。“爱,已无关性别、无关身份,只关乎写信背后的人”。浓厚的文学质感与极致的情感张力,让无数观众在剧中找到精神皈依。那些在现实中挣扎的灵魂,终于在文学中获得了安放。这也是这部音乐剧常演不衰的原因。
郑微岚以女性笔名“夏光”与金海鸣通信,本是善意的谎言,却逐渐演变成无法控制的情感漩涡。金海鸣对这位素未谋面的“才女”倾心,将其视为缪斯;而微岚既享受着海鸣投给“夏光”的炽热爱情,又承受着同性情愫带来的困惑与挣扎。
触动人心的,正是这些无法言说的爱。当“夏光”从纯洁的白衣天使蜕变为魅惑的红裙魔女,象征的不仅是微岚的人格分裂,更是创作身份上的撕裂。他既是海鸣身边的学徒,又是他的缪斯;既是现实中海鸣的追随者,又是他的虚幻爱情的编织者。从欣赏到嫉妒,从控制到释然,这部剧作细腻展现了沉沦于不可言说之爱中的微妙心境。
“你的文字诞生我的灵魂,我就是你墙体里另一个自己。”这句台词道出了创作的本质。《粉丝来信》通过郑微岚的历程,呈现了创作者从自控走向失控的必然。
金海鸣在肺病晚期仍与“夏光”携手创作《人生伴侣》,以炽烈的情感加速燃烧自我;而作为灵感化身的“夏光”,为促成作品完成,不断催促海鸣向死而生。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既是对艺术的献祭,也是向死亡的奔赴。剧中将这种极端的情感—创作链接具象化,展现了艺术家为召唤灵感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在黑暗中,文学永远是拯救人的那道光。”这部剧作最终指向的是救赎。金海鸣因“夏光”的爱而文思奔涌;郑微岚为延续他的创作火焰,不断维系这个美丽的谎言。从爱慕、控制、占有到最终的和解,两个孤独的灵魂凭借艺术的共鸣拯救了彼此。
正如微岚所言:“人生最后的繁华,是你陪我写下。”在文学被视为无用的年代,他们通过文字找到了存在价值。而金海鸣得知真相后选择原谅与接纳,在文学艺术的世界中,那些现实里无法被包容的情感与存在,终能寻得安身之地。
《粉丝来信》最终传递给观众的,正是这种能够超越现实的理解与慰藉。在文学中,所有无处安放的灵魂,终将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