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
秋日的江西省美术馆里,“困而知之——王憨山特展(江西巡展)”第四展厅观众云集,展厅里一幅幅生动的大写意花鸟画让许多观众流连赞叹。画中的花鸟鱼虫笔墨憨拙却透着一股子韧劲,洋溢着浓郁而鲜活的生命气息,像极了画它们的人——那位60岁前名不出双峰乡里,却一生在“困而知之”中酿出艺术醇香的湖湘画家。
在齐白石之后,这位自号“田园宰相”的湖南大写意花鸟画家王憨山,从朴素的乡野里走出,用田园里寻常事物作为创作题材,在纸上写下个人生命与情感体验。这场特展不仅展出60余件作品与文献,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位“田园宰相”的门:他的画里,有着湖湘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更藏着每个普通人面对困境时能够汲取的精神力量。
“困”出来的艺术
“盐车久困寻常事”此句出自王憨山题画诗手稿,亦是其一生写照之一。王憨山大半生皆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物质上的困窘乃是常态。早年作画时,因无宣纸,他便购来糊木窗之纸作画;其老屋的厨房灶台正对着的小房间便是他的画室,画案是一张四角不平且有破损的木桌,桌腿需用砖头垫起支撑;秋收时节,他会将稻谷与一捆捆画作一同拿出晾晒……展厅中,复古黑白电视播放着1988年拍摄的专题片,片中呈现出他身居乡间陋室挥毫泼墨的身影。
更为艰难的是那些看不见的精神困境,即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20世纪以来中国画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而王憨山却坚定不移地坚守在传统中创新的道路上,执意描绘乡间的“土味”,如摇摇摆摆的鸭群、嬉戏于水田的群蛙、争抢虫子的小鸡等。他认定田园里的事物独具别开生面的鲜活之态,并强调“画中国画若脱离本民族的文化根基,便不能称之为中国画了”。直至晚年,他的画作才终于走向全国,有人惊叹“湖南竟有这样的画家”“像一股大风吹来”,然而鲜有人知晓,那些看似“憨”的笔墨,是他用半生的困顿磨砺而成的。
画里的生命之诗
很多观众看王憨山的画,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被一股“真”打动。那是乡野生活里最本真的生命力,也是他笔墨里的生命之诗。
展览的开篇展出的作品,是王憨山画的各式各样的麻雀。他有题画诗上“不随丹凤朝阳去,且与瓦雀共生死”的气节,也有“飞过洞庭路八百”在困境里坚韧不拔找出路的湖湘精神。在王憨山眼里,瓦雀不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鸟,而是和自己一样,在困顿里坚守的伙伴。王憨山把这份以小见大的哲思与韧劲揉进笔墨。他取齐白石写意的质朴风格,又添了湘中民间艺术的拙朴率真,如在《三更灯火五更鸡》里,鸡的造型简约,笔墨酣畅痛快,像刚从稻田里昂首走来。仔细看他笔下动物的眼神,皆透露着一种或天真或睿智的神气。
“不辞日暮重抖擞”单元聚焦王憨山中晚年作品,风格显著,继承传统文人画又反思现实生活,推崇“重、拙、大”审美意趣,形成独特绘画风格,该单元的作品展现平凡之物生命力与情感温度。“困而知之”单元以文献等梳理方式讲述其生活创作历程,观众可感受他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将困苦转化为灵感的精神,体会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田园生活很大程度上孕育了王憨山独特的艺术语言,也为他的作品灌入了打破藩篱的锐气。同时,受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格的影响,他形成了质朴、可爱、率真、天趣的艺术风格,使久居闹市的欣赏者能感受到乡野清新气息的感召。
这三个单元紧密相连,以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创作为线索,串联起王憨山先生创作背后的故事与生命感悟,涵盖如何面对生活困境、如何通过笔墨语言传达艺术理念、如何借助题材表达哲思等内容。
他的“困而知之”仍有力量
据了解,这场特展,自2025年7月12日开展至9月17日,观展人数已达37万人次。如此高涨的观展热情,促使展览时间延期至11月。为什么,这场展览在江西如此受欢迎?或许是江西这片红土之上,人们敢闯敢拼、坚韧不拔的精神根脉,与王憨山“困而知之”里那份韧劲,共振共鸣。
在江西省美术馆的展厅内,许多观众在王憨山的画前驻足良久。有观众说,看他的画,会忆起家乡,会被泥土中孕育出的力量所打动;有人说,读懂了“困而知之”,就不怕眼前的难。一位画家离开多年,他的笔墨仍能温暖人心,他的精神仍能照亮前路。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纪念。
如今重读王憨山,已不单纯是欣赏一位画家的作品,更是体悟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沉思。我们或许不会再遭遇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但难免会有迷茫、焦虑的时刻,比如工作陷入瓶颈、生活遇到难题时,总是期望快一些、好一些。而王憨山以其一生向我们昭示,困境并非终点,是停下脚步思考、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契机。这种慢下来的沉稳,这种在困境中坚守本真的执着,是当下最需要的精神养分,正因如此,对人生的意义追求则不再囿于单向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