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益阳市大通湖区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一村一年三件事”行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件事”落地 “百事兴”生根

  邢 玲  秦小宸  邹 慧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

  今年6月,中共益阳市大通湖区委播下种子——在全区启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一村一年三件事”行动,全区38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党组织每年在民生、发展、党建三大领域,各办成一件群众期盼的好事、推动发展的实事、夯实根基的要事。

  寒露已过,转眼深秋。大通湖区“一村一年三件事”所播下的民生之实、振兴之果,今朝熟了几分?

  修复过水闸12处、通水闸2处、破损路面140米,新建电车充电桩2个,修建口袋公园1处;成立蔬菜联合社,拓宽销售渠道,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7万元;组建“宏发春雨志愿服务队”,每两周开展一次志愿活动,为社区老人、残障人士提供维修、重活等帮助……

  行走大通湖区,看到的、听到的,一桩桩、一件件,正从“计划表”落入“实干图”,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幸福答卷”。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变化,共同拼出了一幅党群同心、携手振兴的秋日胜景。

  民生“微更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路,是平整的沥青路,孩童们踩着滑板车欢快地穿梭;院,是规整的农家院,老邻居在共享晾晒区里边收被单边唠家常;车位,是规划齐整的停车位,随意停靠的车辆如今有序入位;广场,是功能复合的休闲广场,广场舞的旋律在旁流淌,休闲亭下的棋局与笑语悠然相和……

  “我是亲眼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千山红镇北汀社区立新小区居民肖平,说起身边的变化,感慨良多。她的手机相册里,还保留着小区公共区域原本的模样:杂草丛生、飞线成网、污水横流、路面坑洼……

  “如今你看——”肖平收了手机,指着照片原址一一介绍:那些曾堆满杂物的角落,变成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那些曾斑驳脱落的街道,如今穿上了得体的“外衣”;那些曾私搭乱建的棚屋原址,即将变成带着充电桩的智慧车棚……

  家园还是那个家园,街坊还是那些街坊。但每一处细节的改变,都让肖平记忆里的老地方,焕发出新生机。 

  “这类老旧小区改造,我们共改造了3处,惠及5800多位居民。”千山红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黄乐介绍,在确定“一村一年三件事”清单时,老旧小区改造被列为回应群众期盼的“民生一号工程”。但改造什么、如何改造,不是“政府说了算”。通过居民座谈会、入户走访,管网改造、道路修缮、公共设施配套等需求被精准收集,最终形成“一区一策”的个性化方案。

  然而,民生好事一开始推进得并不顺利。“要挖人家的菜土、拆人家的违建,哪个愿意咯?”黄乐说,镇里就先组织党员开了个会,让党员先带头。旗帜一举,纷纷响应。令文酒家的老板娘刘军听说要拆了自家饭店的厨房方便居民通行,20多平方米的厨房说拆就拆,没讲一分钱条件。

  改造过程中,亦是坚持“里子”“面子”同步提升。一方面,对破损道路、老化管线等基础设施进行“手术刀”式的系统性修复,解决居民的心头隐忧;另一方面,巧妙利用空间,增设停车位、健身器材、休闲凉亭等便民设施,实现功能的“嵌入式”升级。

  一呼一应间,是党建引领与群众呼声的同频共振。全区38个村(社区)党组织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在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修缮、公路提质改造等方面出谋划策,让群众在民生实事“当家做主”。至目前共完成21项民生好事,完成率55.2%。这种以“微更新”托举“大民生”的模式,让“老湖区”焕发出宜居宜业的“新温度”,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

  发展“特色牌”:让“土资源”变身“金饭碗”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引擎。北洲子镇北胜村的产业发展答案,藏在那一粒粒饱满的油菜籽里。

  “榨油难、卖油更难”,这曾是北胜村村民心头最大的困扰。村党总支副书记杨玉连坦言,尽管村里有种植油菜的传统,但这“两难”如同两道枷锁,既束缚了村民的收益,也消磨了大家的种植热情。 

  破局,势在必行。北洲子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刘钊作介绍,村党组织成员多次外出取经、走访党员群众,最终决定:回归传统,做大优势。

  破局的第一步是规模化。村里引进种植大户刘新春,流转1200亩土地集中种植,成功示范带动周边村民,将全村油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800亩。

  第二步是打通销路。借助乡友资源,与品牌餐饮连锁企业建立合作,让北胜村的菜籽油成功走向广州、长沙、南宁等城市。

  而最关键的一步,是提升价值。村里利用上级扶持资金,一座由村党总支直接管理的精炼油厂拔地而起。这座180平方米的油厂,集榨油、储存于一体,日加工菜籽达1750公斤,出油率稳定在33%。它不仅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榨油难”,更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真正将“土资源”变成了“金饭碗”。

  北胜村的成功,是大通湖区打好“特色牌”、激活“新引擎”的缩影。全区各村(社区)党组织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盘活闲置资源、探索沟渠经济,通过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目前共完成发展领域项目18项,完成率47.3%。

  构建“同心圆”:党建引领绘就“善治”新篇

  河坝镇老河口村探索的,是一条“党建红”凝聚“同心圆”的善治新路。

  在老河口村四组,一条村道静静延伸,勾勒出一幅诗意的生活图景。道左,紫薇树亭亭玉立,花期正盛,织就一片如梦的粉霞;道右,枳壳树行列整齐,青果满枝,沉淀着踏实的丰收期望。这不仅是树列的分界,更是生活美学的交融——一侧是随风摇曳的“美好”,一侧是硕果盈枝的“生活”。它们并肩而立,将整齐美观的村景,化为了村民日常中可感可触的幸福。

  曾几何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河坝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李新介绍,村道两旁公共区域卫生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由于长期“公司干、群众看”,效果不佳:杂物堆积、垃圾清运不及时;沟渠淤塞,每逢雨季便污水漫溢;村民对公共事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村容村貌长期得不到改善。

  村“两委”主动担当,收回外包的卫生权限,创新推行宣传员、监督员、网格长、保洁长的“二员两长”网格化管理与权责分包机制。在这里,人居环境承包到户并评比表彰,公共道路卫生由群众分段承包,沟渠经济的管护收益群众共享。

  老河口村四组村民江小青以前在长沙当育婴师,因父亲生病回了乡。今年村里将党建引领、沟渠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发出“二员两长”招募令后,她报了名。现在,她不光有管好自己房前屋后卫生的一年200元的奖励,还有做好责任区域卫生一月800元的工资。经济树木采摘、景观树木管护还有额外收入。既顾了家,又有了收入来源,江小青很安心。

  老河口村巧妙地将治理责任转化为个人荣誉与实在收益,让群众在“门前就业”中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当家人”的转变。成效是显著的——环境合格率跃升至95%,管理成本下降40%,集体经济年增6万元,村民年均增收200至1000元,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参与、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持续推进党建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全区注重挖掘特色、塑造品牌,结合大通湖实际和群众需求,打造了“邻听”“北北三件事”“微光”等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有示范性的党建领域品牌。目前全区共完成党建领域实事项目29项,完成率76.3%。

  乘数效应:办好“三件事”,带动千件事

  “我们推动‘一村一年三件事’,目标绝不仅是完成清单上的114件实事,更是要以此为‘杠杆’,撬动全区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形成‘办好一件、带动一片’的乘数效应。”大通湖区委书记王新宇道出了行动的深远考量。

  从阶段性实施效果来看,这一行动,如一剂高效的“催化剂”,显著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各村级党组织在谋划、推进、落实具体事项中,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实实在在的锤炼和提升。它更是一座“连心桥”,重塑了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当党组织的“红色引擎”与群众的“急难愁盼”精准对接,党员干部沉下去、动起来,群众真切感受到变化、获得实惠,信任便在这一点一滴的实干中累积、升华。 “三件事”的示范引领作用正在持续释放——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激励着各个村(社区)主动作为,在更广阔的领域探索创新,从而由点及面,带动了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工作的整体跃升。 

  如今,在大通湖区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以“一村一年三件事”为重要抓手,一幅“一年起步、三年变样、五年提升”的壮美乡村振兴画卷,正加速铺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