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黄瑶,女,汉族,1995年8月出生,中小学一级教师,邵东市黑田铺镇光明小学数学教师。获第四届湖南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小学数学乡村组一等奖第一名,湖南省教学能手,邵东市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工作者等荣誉。两次立县三等功、五次获邵东市人民政府嘉奖。
【日志】
9月28日,晴。
今天上午组织了年轻老师的见面课研讨。看着他们青涩的脸庞上藏不住的紧张,还有眼底闪烁的那份认真,我不由想起了12年前的自己。
那是2013年的秋天,那时的我也是这样带着几分惶恐、几分期待,站上了光明小学的讲台。
那一年,我作为邵东第一届定向委培的师范生,被分配到家乡这所村小。第一次来报到时,我甚至找不到校门——那只是一个生锈的铁栏杆。操场比马路矮一截,每逢暴雨,黄泥水就灌进教室,淹到课桌一半高。
当时全校只有我一个年轻教师,被安排“包班”教学,从主科到副科无所不教,课余还要兼顾学籍录入、材料整理等工作。十平方米的办公室成了我的“家”,外面摆着办公桌,里面支张床就是宿舍。无数个夜晚,我摸黑爬上老教学楼四楼,用全校唯一一台电脑处理工作。
2015年,赶上省里“创合格学校”,这所村小的办学条件慢慢改善了。操场垫高了,校门修起来了,我的教室还装上了全校第一台多媒体设备。当课件里的动画、图片替代了单一的黑板板书,孩子们眼睛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光彩。
老校长常跟我说:“教书是个业务活,得把业务精进起来。”这句话我一直记着。
后来在学校安排下,我慢慢专注于数学教学。为了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常常自费买教具。教“面积”时,我从网上买来一平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孩子们亲手拼凑;教“重量”时,我带来不同重量的米袋,让他们轮流拎一拎。我始终相信,动手实操的教学才更加完整、深刻。
教学相长,我也在不断学习成长。加入邵东市李丽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后,我开始系统研究课标和教学理论。
发现学生总是混淆“面积”和“周长”,我便从一道高频错题入手,设计了一堂特别的课——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测量、分组辩论,最后引导他们自己发现:无论是量长度还是量面积,其实都是数“单位”的个数。
这堂课我从乡镇上到长沙,越上越清晰。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量面积要用一个个小正方形铺满,量周长要用一段段长度单位去围。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测量的本质——“单位”的重要性。这个发现,把数学中那么多看似不同的知识点都串了起来,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
其实在小学,教孩子做对题不难,难的是让他们弄懂题目背后的逻辑、培养完整的思维能力,这是我一直琢磨的方向。
这些年,学校的事务越来越多,但我最偏爱的,始终是那方三尺讲台。因为在那里,我能真切触摸到孩子的成长,见证细微却珍贵的改变。
刚入校包班时,班上有个自闭症孩子,总是低着头沉默不语,从不与旁人交流。一个春天的午后,我在课上讲解“春雨细如牛毛”。没想到刚过几天,他的爷爷特意找到我,眼眶泛红地说:“孩子放学路上望着天,突然冒出一句‘春雨细如牛毛’……”那一刻,我深深明白:老师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在某一个孩子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正因为懂得这份重量,我在课堂上格外注重鼓励与肯定。我常对孩子们说:“错题是最宝贵的资源,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比起成绩,我更看重他们是否敢开口、不怕错。平时奖励的文具、颁发的奖状或许微小,但我知道,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奖励就是被看见、被认同。
去年高考放榜,我对着市一中的录取名单翻了又翻,在一众考到长沙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本科学校的孩子中,看到了熟悉的名字——那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从一年级跟到六年级。想起他们刚入学时矮矮小小的模样,如今已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心里满是欣慰。
我懂农村父母供孩子读书的辛苦:做小工、打零工,省吃俭用就为让孩子有个好前程。也正因这份懂得,才更真心为这些孩子、为他们的家庭感到高兴。
如今的光明小学,年轻教师越来越多,虽然不少同事考进了城区,但我选择留下。今年我被安排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除了上好自己的课,还要组织教研、听评课、带新老师。忙碌是常态,但都值得。
我常想,乡村教育的意义,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送进名校,而是让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也能拥有完整的人格、保持向上的态度。就像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恰好是我想对孩子们说的:“我们坚信,每个人都有光。你在哪个位置不重要,你向上的姿态很重要。”
傍晚巡校时,我看到几个孩子在操场上踢球,笑声随着风传得很远。夕阳把树的影子拉长,也把希望种在我心里。这就是我坚守的理由——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让他们的人生有更多选择。
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这个讲台上。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沈可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