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仕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湖南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坚持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对促进湖南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激活特色产业动能,筑牢乡村振兴物质基础。产业振兴是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需打好“特色牌”与“融合拳”,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方面,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土地流转,切实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探索股份合作模式,盘活民族乡村各类资源资产,完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反哺,重点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本要素向民族乡村有效流动,加快破解城市资本下乡难题,完善相关“人地钱”配套政策,结合民族乡村自身优势,增强资本下乡的动力与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市场,为农村电商发展搭建平台,畅通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渠道,推动湖南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新高度。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湖南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各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民族乡村可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文创旅游、特色民宿等产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实现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特色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增强内生动力,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最终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繁荣乡村文化生态,凝聚团结奋进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推动民族乡村文化振兴,应系统实施文化工程,为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搭建平台。依托民族文化馆、村级文化广场、文化书屋等惠民设施,加强湖湘民族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让民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文艺汇演如民族舞蹈、民歌演唱,足球、篮球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效增强村民凝聚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例如怀化部分民族乡村举办的“三月三”歌会,吸引众多村民与游客参与,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增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团结。此外,应配强基层文化团队,为民族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重视基层文化人才的教育、培养与管理,积极扶持民族乡土文化能人,通过经费支持、政策保障、宣传引导,努力实现民族乡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质量、长效发展。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民族乡村治理效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共建共治共享平安和谐乡村,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我省民族乡村地区落地生根。打造智慧乡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革新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从智慧城市延伸至智慧乡村,加速推进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手段重塑乡村社会管理,以智能化手段推动湖南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推进幸福新农村建设。更重要的是,幸福生活不仅体现在收入增加,更体现在精神充实、社会保障稳固以及宜人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乡村振兴实现湖湘各族人民经济富起来、精神强起来、环境美起来,让全省各族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时代,推动湖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探索,更是担当。发扬湖湘儿女“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等意志品质,奋发前行、久久为功,就能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研究”(24B078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