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 尹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生成音乐技术与音乐播放软件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音乐创作、传播与消费模式,给职业流行音乐创作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比50年前的行业生态,如今歌曲质量下滑、歌手生命周期缩短等问题凸显,厘清变革脉络与困局成因,寻找突破路径,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AI音乐与播放软件发展现状。当前,技术以“量子级速度”重塑音乐产业。如今AI音乐工具门槛极低,用户仅需输入音乐风格、情感基调、歌词关键词等简单指令,短时间内即可生成完整歌曲。与此同时,音乐播放软件彻底颠覆传统传播渠道,音乐传播从唱片、电台转向数字化在线播放与下载,虽实现“更快速度、更广范围”的传播效果,但平台歌曲数量激增导致用户注意力分散,新作品难获关注;且平台为追求流量,更倾向推荐成名歌手与热门歌曲,新创作人曝光机会被大幅压缩。
对传统创作模式与职业音乐人的冲击。AI音乐与播放软件直接打破传统创作逻辑,对职业音乐人生存空间形成双重挤压。从创作模式看,传统职业创作人往往需要具备高超的作曲技艺、音乐素养,历经数月甚至数年构思、编曲、填词才能完成作品;而AI工具解构了这一流程,让音乐创作不再是职业者专属,大量非专业创作者涌入市场,加剧行业竞争。更隐蔽的冲击在于版权与艺术同质化问题。AI模型依赖主流曲库训练,生成作品相似度极高,流媒体平台超60%新发布作品在风格、旋律上明显雷同,算法不断复制“爆款公式”,音乐多样性被严重削弱;同时,AI音乐版权界定模糊,未经授权使用音乐人作品训练AI模型的情况频发,侵犯创作者权益,而大量低成本、免费的AI音乐涌入市场,进一步稀释职业创作人的版税收入,使其陷入版权保护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困境。此外,播放软件的大数据分析功能让平台精准捕捉用户喜好,导致创作趋向“迎合市场”,为满足用户对快节奏、简单音乐的需求,许多创作人降低创作难度,大量“口水歌”涌现,放弃艺术创新追求,行业创作生态愈发浮躁。
对音乐质量与歌手发展的影响。对比50年前,当下流行音乐质量与歌手发展生态呈下降趋势。在旋律方面,过去《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曲优美独特、记忆点强,如今部分歌曲旋律简单重复、缺乏辨识度;歌词方面,昔日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与文学性,能引发听众共鸣,现在不少歌词内容空洞、缺乏深度,甚至存在低俗恶搞现象;编曲方面,50年前,歌曲讲究乐器搭配与和声运用,音乐层次丰富,如今部分作品过度依赖电子音效,显得单调无内涵。
在歌手发展上,50年前,邓丽君、张国荣等歌手凭一两首经典作品就能红遍全国,且长期保持人气;现在歌手更新换代极快,许多通过选秀出道的歌手,比赛期间热度高涨,但赛后因缺乏优质作品支撑,很快淡出大众视野,“一夜成名又迅速沉寂”成为行业常态。深究原因,一是AI与播放软件催生的浮躁环境,让创作人更重短期利益与市场热度,忽视作品质量;二是音乐市场商业化过度,资本介入导致创作优先追求商业价值,而非艺术表达;三是音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培养的人才在创作能力与艺术素养上存在短板。
突破困局的应对建议。对职业创作人而言,需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音乐理论、历史与文化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与创作能力,拓宽思路以增强作品创新性与艺术性;另一方面主动拥抱AI技术,将其作为创作辅助工具,借助其数据分析与创意启发功能,打破创作瓶颈,提升创作效率与质量。对音乐行业与平台而言,应建立健全标准,明确AI音乐版权归属与使用规则,加强版权保护,遏制侵权行为,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推荐机制,为优秀作品与新创作人提供更多展示机会,缓解“曝光难”问题。对音乐教育机构而言,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艺术素养的同时,加强AI音乐技术教学与研究,培养既懂音乐创作、又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持续输送优质后备力量。在此基础上,整个行业才能更好地释放原创能量,帮助起点各异的音乐新人通过更多元、更公平的渠道接触受众,逐步提升社会对艺术价值的普遍认同与尊重。
AI与播放软件的冲击是行业转型的挑战,更是升级的契机。未来,流行音乐创作将呈现“人机协作”的核心趋势,即AI不会取代人类创作,而是作为工具与人类情感、创意深度融合:AI可快速生成旋律、编曲方案,帮助创作人打破思维局限;人类则通过注入情感与灵魂,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让音乐更丰富多样。同时,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变革音乐创作、传播与消费模式,可催生虚拟演唱会、沉浸式音乐体验等新形态,为行业带来更多机遇。
(作者均系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字商贸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