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8月27日中午,深圳华强北赛格广场人潮涌动。穿着围裙的阿姨们手里拎着骑手递来的外卖,快步穿梭在电梯间,熟练地按楼层分类,再逐一配送上门。
据悉,这些“跑楼阿姨”配送一单可得2元,一天能跑几十单。似乎在不经意之间,“跑楼阿姨”解决了现代城市的一个难题:在高楼林立的商圈,外卖骑手往往被环境陌生、电梯拥堵等问题所困,超时风险陡增。而熟悉楼宇的阿姨们,却能用几分钟时间完成“最后100米”配送。骑手节省了时间,阿姨获得了收入,点餐的白领准时吃上了午饭,这是一个多赢的结局。
当我们把目光从华强北转向更广阔的社区,会发现城市中存在大量难以被满足的碎片化需求:独居老人需要人陪护去医院,双职工家庭临时需要人接孩子,上班族忙得没时间买日用品……这些需求太小、太散,大平台看不上,邻里互助难持续,却真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跑楼阿姨”模式,恰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用适度有偿的服务,激活社区内闲置的人力资源,让熟悉社区的阿姨、大叔们,成为城市服务的“毛细血管”。
这不是对传统邻里关系的破坏,而是一种新型社区关系的重建。因为,纯粹依赖人情的无偿帮助难以持久,而有偿服务明确了责任边界,反而让互助行为更加可持续。“跑楼阿姨”模式告诉我们:创新往往源于朴素的生活智慧,变革常常始于对微小需求的满足。
从“跑楼”到“代买”,从“陪护”到“维修”,这些碎片化服务完全可以编织一张新的社区网络。在这里,每个人既可以是服务的接受者,也可以是提供者;既可以用技能帮助他人,也能用时间换取收入。这样的社区,有效率,也有温情;有谋生,也有互助;有商业逻辑,也有人间烟火。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