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盈旗
常德汉剧高腔传承保护中心精心创作的戏歌《汉韵》,在“百团百角唱潇湘”竞演中获得“十佳节目”奖,主唱袁金霞获“优秀演员”奖。常德汉剧高腔六百年的流韵,以戏歌的形式被唤醒。
常德汉剧的根脉深扎乡土,它在本地祭祀歌舞基础上,吸纳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声腔养分,六百年间生生不息。《汉韵》便循着这时间长河铺展叙事:从“历史长河中亮相”到“今天的舞台上闪光”,再到“续写非遗新乐章”的展望,满是对传统的温情,极富节奏感与音韵美。
歌词兼具节奏美与文化意涵。“滔滔沅水唱出了常德汉剧高腔”,词作者以沅水喻文脉,道尽水土滋养;“宫商徵羽,管弦悠扬。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四字短句浓缩了汉剧的音乐、伴奏、行当、表演形式的特点;“《思凡》《祭头巾》也曾登上大雅之堂”,则细数经典荣光。这般凝练,让人想起《说唱脸谱》的传播力。若《汉韵》能走进校园,必能让这门非遗更广泛地扎根。
作为戏歌,《汉韵》巧妙融合了汉剧高腔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开篇“六百年前一声唱”便先声夺人。节奏上使用附点推进,旋律上从sol到do四度跳进,在“声”字上出现全曲最高音f3,立马休止,将情绪控制住,然后七度大跳下行到g2“唱”字上,由弱渐强,级进上行甩腔。在演员袁金霞高亢苍劲的嗓音演绎下,将六百年沧桑尽展。
“按字行腔”是常德汉剧的特色,《汉韵》对此尤为讲究。如第一段“宫商徵羽,管弦悠扬。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和第二段“新人辈出,梅花绽放。推陈出新,步履铿锵”唱词结构一致,旋律与节奏上句相同,下句因个别唱词声调不同而进行变化,从而达到因字行腔,腔随韵转。主歌中“管弦悠扬”的“弦”与“梅花绽放”的“梅”同属阳平,均用la到do的小三度上行,却因字位微调而各有韵味。这种因字生腔的巧思,让歌曲既守传统,又易懂易记。
作曲家贺绿汀说过“重复就是力量”,因为重复能够加强音乐形象的记忆性。《汉韵》副歌第一部分,曲作者用重复歌词后四个字的方式,采用模仿复调的手法,让主唱与伴唱形成二声部合唱,并且让主唱和伴唱交换位置,使旋律更加有层次、有支撑,富有张力,让“汉剧高腔源远流长”和“汉剧高腔神采飞扬”情感抒发酣畅淋漓。
常德汉剧的音乐伴奏,素称“场面”。管弦乐为文场,打击乐为武场,统称“文武场”。正所谓“场面半台戏”,这些文武场面在《汉韵》的音乐中都有体现。有意思的是,《汉韵》在前奏中有一段加入人声合唱,使情绪更加激昂,场面更显辉煌庄重。在其他姊妹戏曲中也有类似的幕间合唱表现形式,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在他的《第八交响曲》中也通过人声与乐队的对话实现“声乐交响诗剧”的创新,启发了20世纪大型合唱交响曲创作。我们不由感叹,这种赞颂人类精神和力量的艺术表达,是可以跨越时空、跨越艺术门类的,是艺术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在舞台的调度与编排上,《汉韵》紧紧围绕“传承”的主旨。开篇留声机传出的经典唱段里,师父教小学员练功的场景渐显;背景主屏延伸出红蓝色波浪,流转间闪过汉剧传承者的历史影像;台上行当扮相、经典角色次第亮相,无不诉说着六百年的坚守与新生。
一曲《汉韵》,既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邀约——让常德汉剧高腔,在戏歌的新韵里,继续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