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1月2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赋能 畅行无忧
——炉慈桑龙高速打造智慧交通新标杆​​

    皂市水库1号大桥。向 韬 摄

  田 锐

  9月29日,G59呼北高速炉红山(湘鄂界)至慈利段(炉慈高速)与G5515张南高速桑植至龙山段(桑龙高速)同步建成通车,正式纳入全国高速公路路网管理。作为湖南省“七纵七横”高速路网的关键枢纽,两条高速串联湘鄂渝三省,将宜昌至张家界车程缩短至2.5小时,桑植至龙山通行时间缩至40分钟,不仅构建起湘鄂“两小时旅游圈”与湘鄂渝交界“1小时交通圈”,更凭借五大智慧技术构建起“体验优、安全强、管养精”的智慧运营体系,让山区高速迈入数字化新时代。国庆中秋假期,两条高速日均车流量达1.5万至2万辆,智慧系统高效应对客流高峰,成为湘西北交通新标杆。

  科技赋能通行体验:舒适与效率双提升

  “6500多米的隧道跑下来,眼睛一点不酸胀,比走其他山区高速舒服多了!”10月5日,自驾环游湘鄂的游客张先生驶过桑龙高速雷家山隧道时,特意留意了照明效果。作为湖南省已通车高速特长隧道,这里的LED直流智能照明系统成为司乘热议的“加分项”。

  针对全线高比例隧道的特点,该系统通过精准调控电压电流,将亮度波动控制在1%以内,彻底解决传统交流照明的频闪问题。“系统能根据实时车流量和自然光变化自动调节功率,凌晨时段无人通行时亮度降至30%,正午则增强洞口过渡照明。”项目运营部负责人介绍,通车首月数据显示,雷家山隧道电能消耗较传统照明降低20%,按全线日均通行1.5万辆车次计算,每年可节省电费超20万元,为“双碳”目标注入交通力量。​

  更让司乘惊喜的是智能喊话系统的“精准服务”。国庆假期,桑龙高速贺龙特大桥附近突发小型交通事故,管理人员通过定向声波设备向事发车道播报:“前方2公里发生事故,请减速至60公里/小时,准备从应急车道分流。”而反向车道通行未受任何干扰。这种定向投音技术能确保百米外清晰可闻,在连续下坡、急弯等多处危险路段,系统循环播放安全提示,通车首月相关路段事故率较同类山区高速降低30%。“国庆期间播报旅游指南和拥堵信息后,服务区车流疏导效率提升了80%。”现场管理人员透露。

  科技筑牢安全防线:预警与管控全闭环

  11月12日清晨,炉慈高速石门段遭遇突发浓雾,驾驶员李女士的导航APP提前18分钟弹出预警:“前方5公里能见度不足200米,已启动三级管控。”同时,车载电台同步播报限速80公里的指令,路面可变情报板实时更新管控信息。这是全天候通行系统守护安全的典型场景。​

  该系统依托GIS地理信息与气象雷达大数据,融合人工智能算法,打通“中国气象局——公安部——基层交警”的三级管控链。“数据从路面120余个传感器采集后,经气象局精准研判,再由公安部直接下传管控指令,整个流程不超过3分钟。”项目指挥中心主任曹鑫华演示道。通车以来,系统已成功处置2次强降雨、60次浓雾天气,通过联动交警限速、养护防滑、导航预警,相关路段通行效率提升30%,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

  高边坡与桥梁的安全防护同样离不开科技加持。在炉慈高速土建4标高边坡监测点,北斗GNSS系统正实时传回数据:“东经110.23度,北纬29.45度,垂直位移0.2毫米”。全线236个北斗监测点实现高风险边坡全覆盖,通过毫米级精度监测,10月上旬的暴雨天气中,系统成功预警3处边坡2毫米位移,养护团队1小时内抵达现场,1小时完成巡查及加固处置,大幅降低了路面中断风险。两条高速在建设中均采用生态环保理念,通过优化设计、加强生态修复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武陵山区自然环境的扰动,实现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皂市水库3号特大桥上,智能感知设备24小时捕捉振动、应变等参数。前不久,系统监测到主梁微应变异常,后台数据分析显示是重型货车集中通行导致的短期应力变化,运维团队立即通过导航平台引导车流分流,2小时后参数恢复正常。“从预警到处置全程闭环,真正实现桥梁安全‘可感可控’。”桥梁工程师介绍,该系统已接入全线32座特大桥,为这些穿越山区的“空中走廊”筑牢安全屏障。​

  科技革新管养模式:全生命周期智慧护航

  “以前人工巡查类似大桥需要8小时,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项目运维负责人指着监控屏幕说,炉慈桑龙高速借助数字化转型经验,构建起“空天地”立体管养体系。在皂市水库3号特大桥,两侧部署的智能机巢每天自动派出无人机,沿16条固定航线巡检,AI技术可精准识别裂缝、锈蚀等病害,处置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这种智能化管养模式,正是项目“数字驱动、智慧管控、精益建造”理念的延伸应用。​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更 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预留的数据接口,监测数据与日常巡检、养护维修系统深度融合,10月以来已生成30份桥梁健康报告,为预防性养护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能追溯5年以内的结构数据,预测未来5年的老化趋势,让养护从‘事后修补’变‘事前预判’。”运维工程师举例,根据数据模型推算,贺龙特大桥主桥支座预计在5年进行维护,提前规划可节省成本40%。​ 

  北斗监测系统则让边坡管养“省时省力”。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查的高风险、低效率,如今监控中心可实时掌握多个监测点动态,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短信预警。通车首月,系统已完成5轮全线路网监测,发现并处置小型隐患10处,养护响应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

  从隧道照明的智能调控到边坡的毫米级监测,从恶劣天气的精准预警到桥梁的全生命周期管护,炉慈桑龙高速以科技为笔,在武陵山区书写着智慧交通的新篇章。炉慈桑龙高速公路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将持续深化“四新”技术应用,让这条“资源快车道”同时成为带动武陵山片区协同发展的“智慧引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