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1月2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世繁华半世僧
——从一副楹联品读李叔同的艺境与禅心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存朴堂。存朴堂是李叔同故居的核心厅堂,原为李家接待宾客、商议家事的场所。

    本文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尚奇 摄

    悬挂于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内的楹联。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中书房”的室内陈设。

    “进士第”牌匾悬挂于故居门楼之上。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斯 朱晓华 谭思敏

  檐角晨露未晞,海河秋意已漫过青砖巷陌。踏入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送别》的旋律便如丝如缕萦绕耳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一个音符都像在时光的褶皱间轻轻叩问:今夕何夕?故人何在?

  就在这虚实交织的时空里,纪念亭柱上一副楹联映入眼帘:

  无数奇珍供世眼;

  一轮明月耀天心。

  10月下旬,恰逢李叔同诞辰145周年,《楹联中国行》栏目组远赴天津,探访这座浸润着《送别》旋律的故居,特邀南开大学文学院卢燕新教授,共同品读“民国第一全才”李叔同的璀璨人生与精神境界。

  艺境臻极 奇珍供世

  “上联是对李叔同艺术成就与文化贡献的高度赞誉。”漫步南开校园,卢燕新边走边说,“无数奇珍”指代其横跨多个领域的卓越才华及所留存的艺术瑰宝。“供世眼”之“供”取“供养”之意,象征他以自身才华回应时代需求、以艺术启迪民众智慧、以教育唤醒国人意识的济世情怀。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富商之家,自幼受儒家传统文化浸润,习经史、攻书画、通音律。时值清王朝内忧外患,他早年受维新思想感召,公开支持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避走上海,重心转向“以艺载道、开启民智”。随后,他东渡日本追寻“艺术救国”之路,归国后投身于教育事业,直至39岁遁入佛门。

  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先驱,是中国最早用五线谱作曲的音乐家之一,创作的《送别》家喻户晓、传唱至今;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发起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他系统地将西方油画引入中国,并首次在美术教学中使用人体模特;他的书法被鲁迅誉为“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在金石篆刻方面亦修为极高。除了自身的极致才华,他还致力于培育后学,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文化翘楚均为其弟子。音乐家、戏剧家、书法家、篆刻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称号,他全都拥有,“民国第一全才”可谓当之无愧。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的展厅里,展陈的物件印证着卢教授的讲解:书法原作、篆刻印章、泛黄的歌词手稿和戏剧海报,这些旧物如拼图般还原了他的卓越艺术人生。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李叔同在诸多领域的贡献让世人受益匪浅,联中用‘无数奇珍’形容他的艺术成就,一点都不夸张。”卢燕新的语气中满是钦佩。 

  禅境升华 明月耀心

  “下联暗喻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后的人生境界与精神高度。”卢燕新阐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明月”历来是高洁品性的经典象征,《诗经》里便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句子。这里的“明月”,不同于李白“举头望明月”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也不同于苏轼“明月几时有”所蕴含的人情眷恋,它超越了个人悲欢,成为法师从“小我”走向“大我”、以出世之心践行入世之善的精神升华。“天心”则意味着心随正念而成就。当“明月”的清辉洒下,既照亮了弘一法师自身纯净的本心,也让众生借此光辉重新认识世界,实现内心的觉醒,将慈悲播撒于人间。

  站在李叔同故居书房里,不由让人想起他年少时挥毫写下的“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与其说他是看破红尘,不如说是少年立志:人生既然短暂,富贵亦如晨霜,不如奋起,以这短暂时光,忘却功名利禄,投身于有益人类的事业。

  于是,39岁前,他作为“李叔同”,奉献给世人“无数奇珍”;39岁后,他成为“弘一”,破席为床、僧衣作枕,精研佛法、慈悲渡人,终成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成就“耀天心”的“一轮明月”。 

  风流才子转身成苦行高僧,李叔同的一生比任何剧本都更传奇,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的选择。对此,卢教授认为,这绝非一时一事的失意,而是多种因素交织、水滴石穿的结果。辛亥革命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艺术救国”的理想亦随之破灭,但基于深厚的思想积淀、赤诚的爱国之心与极致追求的性格,他注定不会袖手旁观,而是换一种方式践行使命。正如他在抗战期间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为了众生的幸福;众生幸福的前提,是国家的尊严和国土的完整。抗战期间,在弘一法师的带动影响下,福建晋江成立了“佛教徒战时救护队”,许多佛教徒走上了爱国护民的道路。

  1942年,李叔同临终时写下“悲欣交集”四字,道尽其绚烂归于平淡的一生;给友人留下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告别信,则成为他生命最后的顿悟。

  妙境相通 哲思共鸣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副楹联是一副摘句联,摘自赵朴初先生纪念李叔同的七言绝句:“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杭州虎跑寺李叔同出家地纪念馆,也挂着一副类似楹联:“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两副联有着细微区别,‘无数’与‘无尽’、‘明月’与‘圆月’,您认为哪个更好?”记者问。

  卢燕新沉思片刻后娓娓道来:“‘无尽’更侧重时间上的绵延不绝;‘无数’则聚焦数量上的浩如烟海。‘圆月’是具象的圆满,恰与大师晚年‘春满月圆’的意境相呼应;‘明月’则象征照亮黑夜的光明,凸显大师精神的穿透力与影响力。”他表示,表述虽各有侧重,整体上却都概括了大师一生的辉煌成就与深远影响。

  “这副楹联还暗藏三处妙境。”卢教授稍作停顿,又补充道:其一为“智慧之妙”:联中选词处处见巧思,譬如“一”与“无”相对,二者拆开皆是哲学术语,寥寥几笔却意境深远;其二是“知音之妙”:“世眼”“天心”等都是佛学经典词汇,与李叔同作为弘一大师的人生境界高度契合。赵朴初与李叔同并没有直接交往,却恰如“隔世知音”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其三为“学问之妙”:十四个寻常汉字,组合后却意蕴深远,浓缩大师传奇风骨。正是这三处妙境,让此联隽永流传。

  站在新时代回望,李叔同的启示愈发珍贵:他以“先器识而后文艺”定义艺术本质,用跨界探索打破创新壁垒,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明文化融合之路。一生践行极致追求,从“向外求索”到“向内观照”,为身处焦虑与迷茫中的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生命答案——真正的幸福不在外在堆砌,而在内心自洽。

  暮色四合,《送别》的旋律再次悠悠响起。楹联在余晖中泛着温润光泽,仿佛那个远去的身影,正将“满架奇珍、一轮明月”化作千古绝唱,照亮每个探寻生命真谛的灵魂。

  记者手记

  极致人生 认真为渡

  朱晓华

  世人眼中,李叔同是才华横溢的天才,常人无法企及。弟子丰子恺评价恩师时却称:“他一生最大的特点是‘认真’,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民国另一才子俞铭衡的描摹更为生动:“李先生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他将每一重身份都做到极致,以全身心的投入,成就“奇珍供世眼,明月耀天心”的非凡境界。

  极致不是偏执,而是对生命的全然尊重;认真不是刻板,而是对每个当下的全情投入。从翩翩公子到苦行高僧,表面看是身份的巨变,内里却是李叔同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对真实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离开时,听着《送别》的旋律,我突然明白,李叔同从未真正远离——他已化作那“一轮明月”,用清澈的光辉提醒我们:以极致为舟,以认真为桨,每个人都能渡向生命的澄明之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