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茜茜
11月29日下午,湘超常规赛第12轮将全面打响。
与以往不同的是,淘汰赛前的第12轮、第13轮比赛,根据赛程安排在比赛当天同时开赛。赛程同步,悬念加倍,场内外的“火药味”也愈发浓烈。
回首望去,这场始于“策”与“梗”的赛事,凭着一股子真诚与闯劲,完成了从“不以为然”到“全网真香”的口碑逆袭。
然而,激情的浪潮之下,也难免卷起泥沙。
个别球迷将全部情感倾注于一支球队,对手球队的每一次触球、每一次拼抢,甚至场边教练的一个表情,都被置于放大镜下,被解读为别有用心、充满敌意的“手段”。
于是,正常的身体对抗成了“故意伤人”,合理的战术犯规成了“肮脏卑鄙”,一句无心的抱怨成了“地域攻击”。
当热血越过边线,当声援变为攻击,我们不禁要问:湘超行稳致远,究竟需要怎样的观赛生态?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看淡输赢、享受过程”的成熟心态。
观看体育比赛,带有情绪和偏好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激情四溢的绿茵场,本就是一方虽有瑕疵却无比真实的江湖。
事实上,足球的魅力,恰恰藏在那些看似“不完美”的瞬间。
资深球迷可能记得2010年南非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中,德国队以4比1淘汰英格兰队的争议性一幕。比赛中,英格兰队球员兰帕德的一记“世界波”射门击中横梁,足球弹地越过门线,却未被判罚进球有效。
这场“世纪误判”,让英格兰球迷扼腕叹息,也成了足球史上最经典的“意难平”之一。
正是这些不可预测的插曲,让比赛超越了简单的胜负,多了几分值得回味的记忆。
作为“草根”赛事,湘超的裁判水平、场地条件等更可能存在不足。不过,这份不足与“青涩”,不应成为滋生戾气的温床,而应是拔节生长的磨砺。
因为,输与赢,都是体育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教会我们接受不完美,理解竞争的残酷与命运的偶然。
如果将对手的每一次“呼吸”都视为“手段”,最终困住的,是自己那颗本该享受比赛的心。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霸蛮而不野蛮”的赛场文明。
湖湘文化中,湖南人具有“霸得蛮,不怕苦,敢于斗争,爱憎分明”等鲜明个性,这是我们的风骨。
但这种性格若失了分寸,便容易滑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窝里斗”,导致“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一项体育赛事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同样不能“无端对抗”,而要在深厚的文化沉淀中孕育出“尚和合、求大同”的气象。
“霸蛮”,可以是赛场上“拼到最后一刻的坚韧”,也可以有“落后两球仍全力反扑的血性”;但绝不是对裁判判罚无休止的纠缠,不是对对手球迷无底线的“网暴”。“霸蛮”一旦用错了地方,就有可能变成“野蛮”。
因此,塑造一种“既不自卑,又不自恋”的健康文化心理至关重要。不因一时落后怨天尤人,不因一时领先目中无人。这正是“霸蛮而不野蛮”的生动诠释,也是赛场文明的鲜明底色。
我们欣慰地看到,张家界队球员抽筋倒地时,邵阳队球员上前帮助拉伸;长沙笑纳“一起干长沙”的网梗,并响亮回应“不如,我们一起干”;面对“树上挂票”的热潮,永州没有简单粗暴地加以禁止,而是用“每棵树限挂3人”“严禁摇晃庆祝”等幽默规范,将民间热情引导为文明风景……
这些动人的瞬间证明:湖湘文化的“刚”,是“敢为人先”的智慧,是“实事求是”的清醒。
眼下,湖南已进入“全运会时间”,未来各类赛事将接踵而至。让我们在每一次呐喊与掌声中,共同为湘超护航,也为湖湘文化的焕新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