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11月23日讯(全媒体记者 田育才 通讯员 向鑫)近日清晨,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间浸着薄霜,来自广东的观鸟爱好者李敏裹紧外套,举着长焦相机蹲守在天平山接待站旁的观鸟点。“看,灰背鸫!”她迅速按下快门,镜头里的灰背鸫正啄食野果。
作为湘西北重要的“鸟类天堂”,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已记录鸟类20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白冠长尾雉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游隼等46种。今年9月中旬,桑植县以“完善保护体系,护佑候鸟迁飞”为主题,举办首届观鸟比赛,邀请全国鸟类专家与观鸟爱好者60多人参与。比赛期间,保护区联合周边乡镇推出“森林观鸟+民俗体验”特色线路,吸引全国多个省份的游客慕名而来。
天平山林区村民庄宗海的民宿“林海之家”在观鸟周期间天天满房。游客白天跟着向导进山观鸟,夜晚围坐火塘聆听护林故事,临走时总会带上村民的野生蜂蜜、野生葛根等特产。观鸟周期间,保护区周边3个村落的民宿入住率超九成,村民人均增收逾2000元。
这份沉甸甸的“生态红利”,源自八大公山保护区硬核的生态守护举措。保护区构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36名专职管护员全年常态化巡护,260台红外相机实时监测,不仅让鸟类栖息地得到精准保护,更让“鸟多了、林密了”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态成果。同时,保护区还联合县文旅、县交投等部门精心打造“春观鸟、夏避暑、秋赏叶、冬探雪”四季旅游产品,推出“森林康养步道”徒步等特色项目,让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
今年以来,仅天平山接待站就接待游客6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收入超70万元。如今,天平山瞭望台、珙桐王已成热门打卡点,越来越多林区百姓吃上了“生态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