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湘江副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计算万物 湘约未来——智算驱动新质生产力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文IP:影视行业的“富矿”还是“沙金”?

  王志高

  行业数据显示,在“爱优腾”2025年片单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剧集改编自网文IP。影视行业对网络文学的执念早已不是秘密,从《庆余年》《赘婿》的爆款效应,到短剧赛道上《无双》《逆袭》的流量神话,网文IP仿佛成了影视工业的流量密码。番茄小说IP内容负责人贾文婷说得直白,网文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共创”模式,能经市场检验的IP,等于提前完成了观众验证。这话背后藏着一个产业真相:影视圈深耕网文,本质上是在算一笔风险账,用IP的确定性,对冲创作的不确定性。

  网文IP为何成为影视富矿?

  资本永远偏爱确定性。一部头部剧集从立项、拍摄到后期宣发,总投入动辄上亿,《上阳赋》《大宋宫词》等大制作的折戟沉沙,至今仍是行业警钟。数据显示,2023年备案的电视剧、网络剧超过1000部,但全年取得发行许可证的仅355部,最终实现盈利的爆款更是寥寥。而网文IP就像经过市场质检的半成品,不仅自带读者基础、数据支撑和情绪爆点,更覆盖了现实、古装、女性群像、科幻等多元题材,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广阔蓝海。

  从题材维度看,网文IP正持续开拓改编剧的边界。现实题材中,《大江大河》《小巷人家》通过普通人的奋斗历程引发情感共鸣,贴近生活的叙事获社会广泛好评;女性群像与都市题材里,《三十而已》《烟火人家》深挖职场、家庭与自我价值议题,用“真实+虚构”扩大受众基础;古装玄幻赛道,《长相思》《苍兰诀》《与凤行》等作品凭借瑰丽的想象成为现象级产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朱新梅就指出,“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为改编剧提供了海量IP资源,更需在丰富题材、挖掘新增长点上持续深耕”。

  制作层面,网文IP的成熟框架为影视化降低了试错成本。制作方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可以在成熟故事框架上深耕细作,将文字转化为影像,把连载节奏调整为“起承转合+反转”的剧集结构,把读者评论区的热议转化为热搜话题。这种“预制菜”式的开发模式,极大降低了决策难度。阅文集团副总裁侯晓楠曾公开表示,网文“节奏感强、富有想象力”,翻译过来就是,网文已经帮影视工业完成了最不确定的那部分创意筛选工作。读者用点击、订阅和打赏的方式,提前投票选出了安全选项。

  短剧赛道的爆发,更凸显了网文IP的适配性优势。2024年网文IP短剧授权量同比激增81%,单部制作周期压缩到7天至15天,成本最低仅几十万元。这些作品中,既有赘婿、战神题材对接下沉市场,也有《老街人家》等聚焦市井温情的短剧。

  淘金,要辨沙取金

  淘金,也可能淘到沙子。影视圈在网文IP的“淘金”中,也催生了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

  当部分制作方把预检当成免检,把数据验证当作艺术标准,创作便陷入了数据驱动的循环。平台盯着点击率、完读率、转化率,作者盯着读者评论、打赏榜单,影视方再拿着这些数据反推改编方向,如此这般,仙侠剧便扎堆“三生三世虐恋”,都市剧复制“女性独立逆袭”,悬疑剧要标配“反转再反转”。同一套算法喂养下,最终产出的可能是高度同质化的内容。数据能精准告诉行业“观众喜欢什么”,却永远回答不了“观众还能喜欢什么”,而后者恰恰是优秀创作者的核心价值。

  更微妙的是“共创”模式的双刃剑效应。贾文婷认为实时更新、读者反馈是网文的核心优势,但这恰恰也是创作者被规训的过程。网文作者普遍面临“日更”压力。为了追数据、保订阅,许多作者不得不放弃深度叙事探索,而在既定套路里打转。毕竟,读者的一句“弃了”就能让几个月心血付诸东流。若影视改编再把这个已经被规训过的文本二次加固,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往往是经过层层妥协的“最大公约数”作品。我们得到了安全,但失去了意外;获得了共鸣,却牺牲了陌生感。

  技术赋能的另一面,是创作主体性的退让。行业用AI预测观众喜好、用数据模型指导选角、用完播率决定剪辑节奏,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若过度使用,会扼杀创作的偶然性与独特性。即便网文IP改编剧的出海成绩可喜,但如果只是将一些套路化的内容输出海外,缺乏对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文化出海”的成色难免要打折扣。

  真正的黄金,是好故事与时代真情

  当然,这并非要全盘否定网文改编的价值。优秀的网文IP改编作品,始终在证明“IP+匠心”的无限可能。改编自阿耐的网文《大江东去》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用现实主义笔触勾勒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口碑与收视双丰收;《装腔启示录》改编自柳翠虎的同名网文,以犀利的职场观察戳中当代年轻人的情绪痛点。《琅琊榜》更是将网文的权谋叙事与古典美学融合,成为IP改编的标杆之作。这些作品证明,好故事依然可以穿透数据牢笼。关键在于改编者能否跳出“爽点思维”,挖掘IP背后的文学性、现实意义与文化内涵。

  11月15日晚,第38届电影金鸡奖在厦门揭晓。本届最佳故事片由现实题材作品《好东西》斩获,提名的《长安的荔枝》虽未获奖,却凭借对历史细节的打磨和人文关怀获广泛好评。金鸡奖的导向,也为“淘金”指明了方向。IP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当下影视创作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真实表达与艺术突破”。

  说到底,影视圈对网文IP的执念,是产业成熟的必然表现,也是文学与影视良性互动的积极信号。一个健康的影视产业,既需要网文IP提供的“安全选项”,也需要原创作品带来的“惊喜突破”;既需要短平快的市场探索,也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艺术沉淀。影视行业,应当保留一些“未经验证”的创作空间。就像上世纪90年代的影视行业,没有数据参考,却诞生了《霸王别姬》《活着》等经典作品。 

  数据能记录观众过去的喜好,但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创造未来的偏爱。当创作者真正“死磕”的不是IP自带的流量,而是藏在文字里的好故事、深情感与大格局,才能让网文的文学想象真正照亮荧屏,让影视行业在安全与创新的平衡中,走得更稳、更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