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计算万物 湘约未来——智算驱动新质生产力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田间废料到产业黄金
——湘潭县巧解秸秆“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蒋 睿  彭碧峰  周 侃

  11月19日,冬日暖阳洒满莲乡大地。一大早,位于湘潭县云湖桥镇的湖南定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厂区内,4台拖拉机依次驶离,奔赴周边村镇开展秸秆回收作业。

  “目前秸秆收集已近尾声,后期将按订单推进饲草加工、草棒、有机肥生产。”公司总经理熊定帮介绍,该公司已建成27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配备近40台套秸秆收储运加工设备,年处理秸秆能力超5万吨,能满足2万余头生态牛羊的草料需求。

  作为农业大县,湘潭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26万亩左右,年秸秆产生量达48万吨。2025年,该县第四次成功获评省级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将突破95%。

  政策精准引导,激活内生动力

  “秸秆利用成效直接与‘钱袋子’挂钩,谁用得好谁就多受益。” 湘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建立精准政策引导机制,将农业相关补贴向秸秆利用成效突出的主体倾斜,2020至2024年累计投入近3300万元支持相关项目,各项补贴均已发放到位。

  政策激励之外,监管约束同步发力。湘潭县对违规焚烧秸秆的规模经营主体纳入“负面清单”,涉农项目申报实行“一票否决”。各乡镇升级“人防+技防”监控网络,无人机巡航与铁塔监测系统24小时巡查,“三级网格化管理”实现全域覆盖。

  “补贴跟着成效走,考核盯着责任抓”的双向驱动,让秸秆利用从政府要求转为市场和农户的主动行为。目前,全县已培育规模化秸秆综合利用经营主体41家,实现乡镇全覆盖,其中超万吨级主体1家、3000吨级主体6家、1000吨级主体10家,形成多元化利用格局。

  收储高效运转,畅通关键环节

  针对秸秆离田“谁来收、怎么运、成本高”的痛点,湘潭县创新“三因法”培育经营主体,构建“三级储备+高效运输”网络,让秸秆从田间顺畅“离田”,打通资源化利用的“中梗阻”。

  因地制宜分片包干让效率倍增。该县按田块面积、运输距离划分回收片区,合作社“包片作业”,以“企业主导+经纪人参与”的模式,30余名秸秆经纪人形成“田间—经纪人—收储中心”就近回收网络,运输成本平均下降20%。

  仓储设施持续完善,依托现有7万平方米县级仓储基地,2024-2025年新增7个乡镇14个标准化收储中心(全县达到29个标准化收储中心,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45个村级收储网点。石潭镇创新“联村购械+挂图作战”模式,两村联合购置打捆机两台连片作业,一天可处理近百亩秸秆,村集体经济预计年底增收突破10万元。如今,全县336台打捆机分片作业,2025年外销秸秆超5万吨,占收储总量的50%,打通了秸秆利用“最后一公里”。

  产业多元发展,实现价值跃升

  在射埠镇“稻菇轮作”示范基地,纯稻草露天栽培的赤松茸40天即可出菇,亩产达 3000斤、产值超3万元。“不用粉碎发酵,节省60%人工,菌渣还田能改良土壤。”高级农艺师邓述东介绍,该模式形成“秸、菌、肥、稻”循环,已成为省级农业技术地方标准,通过“万人大培训” 覆盖全县5000余户农户。

  原料化与饲料化利用多点开花。湖南定帮农业通过粉碎、压缩等工序,将秸秆转化为牛羊饲料和草棒;超龙农机合作社的秸秆草棒、草垫产品销往钢厂等单位,去年产值300多万元,带动50余人就业;河口镇“三联三效”模式实现秸秆分级增值,今年已为农户创收约110万元。2025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量达48万余吨,形成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多元转化格局。

  从昔日“一烧了之”的生态包袱,到如今多元增值的“绿色财富”,湘潭县通过构建政策引导、收储流通、产业转化“三链闭环”,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秸秆产业化综合利用之路。这场莲乡大地上的“绿色革命”,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