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小英 唐小龙
“10月31日23时44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闪耀升空!”11月10日,邵阳市大祥区西直街小学“国旗下的讲话”现场,科学副校长郭金宝以“科学为翼,奔赴未来”为题的演讲,点燃了同学们的科学热情。
这一幕,正是大祥区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号召,做好“加法”,构建优质科学教育生态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区通过师资强化、校外资源整合、家校协同深化等关键举措,让科学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筑牢青少年科学素养根基。
筑牢师资核心,38所中小学配齐专职科学副校长
近日,在邵阳市科学说课比赛中,西直街小学教师尹梦娇凭借实验创新课《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脱颖而出。“这离不开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与培育。”尹梦娇说,今年,在学校科学副校长郭金宝的牵头组织下,该校开展为期8天的小学科学常规课竞赛,通过专家授课、教师赛课、领导点评等多元形式,倒逼14名青年教师精进科学教学技能。
该校还支持学校获评“全国人工智能先进个人”的教师刘勇创办“西直街小学少年科学院”学习平台,将人工智能与科创课程、实践活动深度融合。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开展的核心支撑。今年秋季学期起,大祥区为全区38所中小学校全面配齐专职科学副校长,统筹负责教学实施、教师培训、实践拓展等工作。同时,开展专业培养、技能竞赛等,持续强化科学类课程教师、实验员队伍建设。
大祥一中物理名师任道明组建的“邵阳市大祥区任道明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成为该区科学师资培育的重要平台。工作室吸纳25名核心成员、50名骨干教师,已累计推动111名科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任道明介绍,工作室还联合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可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常态化开展校际联动活动等,让“上好科学课、教好科学知识”成为该区教师的自觉行动。
校社协同“双向奔赴”,拓宽科学教育边界
每周二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城南学校二年级的科学实验课总能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在2403班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螺旋桨原理、制作竹蜻蜓,直观感受空气动力的神奇。“动力小火车、不倒翁、点亮小灯泡……每节课都特别有趣,回家还能和爸妈一起复刻实验!”学生肖亦沐兴奋地分享道。
该校校长钟伟华介绍,为补充校内实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学校与邵阳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简称“青辅协”)达成合作,开设科学实验课后服务课程,持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与探究欲望。
今年以来,大祥区主动联动邵阳市科技馆、区科协等单位,推动场馆、基地、园区等优质资源向学生开放,为科学教育提供坚实物质支撑。同时,明确科学教学的时间保障与频次要求,推动校外教育资源与学校教学工作“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市科技馆以“馆校结合”为抓手,在该区常态化实施“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每学期专项采购一批科技制作教具,利用各小学课后服务时间开课,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我们针对二至五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量身开发教材,定制专属实验课程。” 青辅协秘书长金坤介绍,2025年上半年,该协会已在大祥区各校开展免费培训5000人次。借助科普大篷车,携带各类互动科普展品走进该区10所小学,普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惠及2万余名学生。
强化科学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和支持。大祥区已连续3年举办“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科技节”,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吸引上万名学生参与学习。
“科学教育需要校内外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大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承意表示,目前大祥区已有27所中小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累计打造31个人工智能实验室,惠及1万余名学生。下一步,该区将持续优化科学教育教学与服务内容,深化跨部门、跨领域联动协作,进一步凝聚科学教育合力,助力青少年播种科学梦想、奔赴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