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晗 徐果婧
今年6月起,省直机关工委、湖南日报联合推出湖南省直机关《党组(党委)书记抓党建促改革》访谈专栏,聚焦“党建业务双融合”,通过“书记谈责任、一线看实绩、群众评成效”,展现湖南以党建破题改革、以改革强基固本的鲜活实践。
湖南锚定“三个高地”持续用力,科技创新是“动力源”。如何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近日,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李志坚接受专访,介绍了湖南科技战线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探索和实践,解读改革背后的湖南路径。
湖南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以来,湖南科技战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全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61%,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额达到1394.6亿元,排全国第十位;研发投入强度从2.16%提升至2.62%,排全国第九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8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9%,总量和占比都在全国前列。“总的来看,湖南区域创新综合实力、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入了全国科技强国战略版图的‘第一方阵’。”李志坚说。
李志坚表示,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有三个“得益于”:
首先,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亲临湖南考察,为湖南擘画“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其中有3次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为湖南推进科技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次,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湖南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高密度、大格局、体系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得益于坚持不懈抓党建、促改革。省委组建了省委科技委,推动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科技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全省科技战线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必须通过改革来释放更强的创新活力。”李志坚表示,实践证明,无论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还是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都必然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强化科技创新宏观统筹协同。发挥省委科技委牵头抓总作用,完善常态化议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科技创新高地“五大标志性工程”、科技计划和规划、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强省建设的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梯队,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水平。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落实落细。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技发展、国家需求、地方产业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体系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相匹配。完善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科技奖励、成果赋权等制度,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融入全球和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深入推进“湘智兴湘”,吸引集聚海内外人才与全球创新资源。完善央地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和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完善“长沙研发、全省转化”的“科创飞地”模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学普及和科研诚信建设,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科技体制改革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科技体制改革,是推动湖南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举措。”李志坚介绍,近年来,省科技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在理论武装、组织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先后打造了“科技创新大讲堂”和“青年大学堂”两大学习品牌;7家党支部获评省直机关首批“四强”党支部;聚焦科技领域廉政风险易发高发领域,出台“十不准”“七严禁”等制度规定40余项,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志坚介绍,在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中,省科技部门将持续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锻造堪当改革重任的坚强战斗堡垒和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