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产”变“资产”,产业更含“金”
——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域科技金融改革试点,破解科创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

  手上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却难以转换成量化的资产来推动经营,这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成长之痛”。

  如何推动企业将“知识价值”转化为“融资资本”?常德市津市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域科技金融改革试点,着力优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构建起“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

  赋予科技型企业“钞能力”

  “一笔1500万元的专利质押贷款,让我们公司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湖南鸿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兵仍记得,拿到这笔贷款时,公司上下为之振奋。

  鸿健生物是一家合成生物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初创时,因研发投入高,缺乏抵押担保物,想要融资一度艰难。

  “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面临类似问题,这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津市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经过深入调研,2023年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域科技金融改革试点,用金融活水为科技型企业“解渴”。连续三年出台《津市市科技金融试点工作要点》,围绕科创金融信贷体系、服务机制、应用平台、生态建设、示范企业等“五个一”目标,构建“34大项80小项”试点任务,推动政策和金融产品创新资源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倾斜。

  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多呈现“小额分散长期”特点。津市建立科创类企业白名单,推送至全市银行机构精准对接;市县19家金融机构推出科技金融产品44种,有效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在津市高新区,新设1家科技支行,全市遴选4家科创金融特色行,提供科创专属服务。

  目前,除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外,科技贷、供应链动产质押融资、政采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类型丰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规模不受限制、利率保本微利、减免除利息外的其他费用等一批差异化信贷政策,在津市率先落地推广。

  如何让银行更愿意贷?津市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探索多元化金融供给模式,设置“科技+银行”专项奖补资金池,以“政府补偿+银行信贷”风险共担模式,帮助企业融资。

  自改革试点以来,津市已累计为41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13.97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科技贷款规模从试点前11.04亿元扩大到19.91亿元,增长77.6%;科技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127个BP基点至3.48%。

  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

  对科创型小微企业来说,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后,才能实现稳健发展,释放更多潜能。如今,鸿健生物与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科研项目合作的技术成果——白藜芦醇落地转化,已进入规模化生产,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

  科创金融赋能,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津市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阿斯利康、中国化学、中金资本等头部机构合作设立基金15支,基金总规模达190亿元,共投资项目98个,其中上市项目13个、落户津市项目23个。

  金融活水源源而至,“金种子”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引航生物新一代生物酶催化技术在全球居领先地位;利尔生物“精草铵膦”成为全国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慕恩生物成长为全球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微生物菌株拥有企业……一批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助推津市挺起合成生物制造产业“脊梁”。

  “未来,我们将推动金融资源向县域科创领域深度聚集,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使‘科技之花’结出更多‘产业硕果’,释放更强劲的生机活力。”津市市有关负责人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