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熙
“我会沉下心来,把每件案子都琢磨透——这是我热爱的事,也是我应该做好的事。”他嘴角带着微笑,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那份执着让他在办案时厘清每一个细节,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他就是李森,中共党员,现为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四级检察官助理。2025年6月,他在第二届全省检察机关行政检察业务竞赛中,勇夺全省第一的佳绩,荣获“全省检察机关行政检察业务标兵”荣誉称号。
从检近六载,扎根在行政检察条线的他始终保持热忱,以高标准办理案件200余件,以干促学、以学促干,先后入选湖南省法治人才库、湖南省行政检察领军人才库、湖南省行政检察人才库,被常德市人民检察院记个人嘉奖一次。
“让老百姓又绽笑颜”
“检察官是正义的化身,我想惩恶扬善。”李森回忆起自己刚入职时的朴素正义梦,“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看到邻里乡亲面对法律难题急得团团转时,我的心也会跟着揪起来。
2023年4月25日,刘某不服法院生效裁判,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请求撤销交警大队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并赔偿误工费、交通费,返还罚款。
刘某的诉说因激动而发颤,李森的眉头随着叙述的起伏而蹙起——他理解刘某的委屈与无奈。“群众为了讨说法,一审二审再审都走遍了,时间精力没少花,可问题仍未解决。‘人民检察为人民’,作为检察干警,要开展争议化解工作,捋清楚、解决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怀着“如我在诉”的情怀与担当,李森和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同事一起来到当地交警部门,想要取得支持。但沟通伊始就存在不少阻力,怎么办?李森查阅学习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案例,向其释明交通标志设置不规范的法理,又结合自身所见所闻,向其阐明当事人救济权利不容易的情理。将“法结”和“心结”双双解开后,他们逐渐转变态度,最终予以配合。
李森和同事们组织召开听证会,释法说理;最终在法检两家共同努力下,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刘某的实质诉求得到了解决,心中郁结也随之解开。而后,李森和同事们还着眼于推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向交警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该单位在涉案路口增设了一条引导线及一块指示牌,并向当地政府申请到150万元专项资金,整改当地所有不规范交通标志,切实优化群众出行环境。
小事不小看,小案不小办。当检察监督撬动起维护公民权利、监督司法公正、守护当地市民的出行安全时,小案便有了千钧之力。
这次案件办理也让李森深刻认识到:精准把握案件事实、找准法律依据,是开展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事后,李森将此次积累的沟通技巧和经验系统梳理,形成了一份翔实的工作笔记,为今后办理类案提供了借鉴思路。
每一起案件都是成长的阶梯。在另一起案件中,李森同样获益良多。
2023年1月,某小区业主向常德市检察院申请对法院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依法监督。
“开发商某房地产公司违反‘一户一表’约定,仲裁结果明确了开发商须按约定进行改造,为何法院却裁定不予执行?”受理该案后,李森随着办案组多次赴涉案单位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奔走中,他有所感慨:“不能就案办案,也不能坐堂办案,要对申诉人反映的问题,进行充分调查核实。”
检察建议发出后,出现“被执行人名下银行账户无财产可供执行”的难题。李森沉下心梳理法律法规,研读同类司法判例与专业文献,向资深检察官寻求专业指导。随后同组敏锐跟进,发现某房地产公司有转移资产规避执行的嫌疑。法院就该情况进行调查审计后,商请公安机关介入,拘传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在检察监督和法院强制执行的双重威慑下,某房地产公司自愿与小区业主达成执行和解,限期进行小区用水改造。最终,700户业主用上了“明白水”。
看到群众的愁眉苦脸化成盈盈笑脸,李森心中便由衷涌起欣慰与幸福。从整理案卷时的标注、到调查取证时的走访,“为民”的种子在每个细微处生长,在每次为群众排忧解难中茁壮。
“要一直学,努力学”
“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重在点滴积累,贵在持之以恒。”2022年3月至7月,李森前往湖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跟班学习。参与全省行政检察队伍建设调研时,他愈发清晰地认识到:行政检察工作进入快车道,队伍素能整体提升,自己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当手不释卷、锐意进取。
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李森前往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厅跟班学习,于他而言,这无疑是绝佳的学习契机。
李森通过学习第七检察厅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理论指导实践的先进做法,自觉对标厅里的工作标准和要求。他充分认识到,在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背景下,行政检察在履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使命时责任重大。此后,他办公室里的灯光总亮到很晚,那束光里透出更多的温暖与坚定。
参与2023年全国行政检察白皮书撰写是李森的主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是个大挑战,要求我对全国行政检察工作有很深的了解。”他主动向地方同志请教交流,广泛收集第一手工作材料,系统研读《行政检察工作情况》创刊以来全部刊物,对各类材料、情况报告和典型案例进行反复推敲和论证分析。他清晰把握了行政检察工作的整体框架和核心要素,也对如何用案事例佐证观点、用群众语言讲好法言法语更有心得。这些都为他一线办案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李森被领导与优秀同事们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保持礼貌谦逊的态度感染与激励,持续打磨自身。
上下求索,李森在检察理论研究上也下了苦功夫。
在参与办理杨某等人与某区征拆办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纠纷检察监督系列案时,李森和团队面临着案情复杂、涉及面广、法律适用争议大、信访维稳压力重等多重挑战。他们综合运用公开听证、释法说理、领导包案等举措,最终推动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
正是这样的办案实践,让李森深刻认识到:深入的理论思考可以有效指引工作实践;个案经验的系统提炼,往往能转化为破解类案的“金钥匙”。于是,他自我加压,撰写调研文章。夜深人静时,总能看到他伏案研读最新司法解释、分析典型案例的身影;节假日里,他常埋首于文献资料,将办案中的困境突破与方法创新上升为理论思考。
笔耕不辍间硕果累累,他的《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之困境与破解》等多篇论文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十佳检察理论成果、全省行政检察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全国检察官阅读征文活动优秀奖。
“越是不易越向前”
回想起参加第二届全省检察机关行政检察业务竞赛的经历,李森轻轻摩挲着办公桌上那摞半指厚的备赛笔记,嘴角扬起一抹笑意:“那段时间,睁眼是法律条文,闭眼是案例要点,压力大得辗转难眠。但就像登山,越往上空气越稀薄,看到的风景却越壮阔——这大概就是突破自我的魅力吧。”
备赛期间,面对来自全省的精英选手和严苛的竞赛标准,他把自己完全埋进了书堆里,雷打不动地坚持着从早上八时学到晚上十一时的学习节奏。
他反复研究学习最高检、最高法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学习人民法院案例库、全国行政检察监督法律文书库里的案例,将其内化于心。遇到疑难问题时,他把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翻来覆去研读,直到完全理解透彻。他每天还会花三小时做题,进行详细复盘,有针对性地进行检察公开听证及发表出庭意见的模拟,提升自己临场应变的能力。
真正的考验在决赛来临。十小时不间断的综合知识测评和法律文书制作,不仅考验专业功底,更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极限挑战。在这十小时的鏖战里,李森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断给自己“一定可以”的积极心理暗示,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在拿到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后,他开玩笑说:“还是得谢谢咖啡。”
实际上,李森身上这股“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劲儿,一直都在。所谓“见微知著”,就连在学习强国平台刷题这样的“小事”,他也能做到极致。
2020年7月,他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一次性完成一千道以上的挑战答题,耗时四小时,实现挑战答题全部通关,获评常德市2020年“学习强国-学习达人”称号。
挑战通关,绝非偶然。这一千多道横跨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的题目,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他持之以恒积累而来的知识底蕴。
推开他办公室的书柜,映入眼帘的是密密匝匝的专业书籍,《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中国法院年度案例》《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很多书脊已经微微泛黄,边角卷起层层褶皱,他桌上的笔记本也积累了几百页。
日日坚持学习打卡,见缝插针汲取知识,正是这种日拱一卒的学习态度,让他在面对复杂案件时总能抽丝剥茧。行政检察工作与竞赛答题看似殊途,实则同归,李森用最朴素的坚持证明,专业素养的提升,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积累之中。
对他而言,行政检察工作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长跑——每个清晨伏案的身影,每页笔记上细密的批注,每起案件中抽出的那根“线头”,都是这场长跑里坚实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