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强”融合,助推新工科建设

  杨攀 谭永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新工科建设作为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强化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更是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稳步提质的关键所在。对此,地方高校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紧密贴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不断做优做强相关工科专业,促进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链接,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

  强化思教融合,锚定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抓好思政建设,教育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弘扬爱国精神。要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将学科史、科技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挖掘爱国情怀、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课程思政育人要素,用“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模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专业精神。将学校相关专业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勇于攻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工程师优秀品质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创新理念。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及课堂教育相结合,打造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

  强化理实融合,全力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夯实第一课堂。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灌输”理论与“启发”教育并举,分阶段、分年级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主动性、获得感,打造一批有高度、深度、温度的优秀课程。活跃第二课堂。组建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基地,邀请相关企业、行业领军人物以及资深专家进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开展入学教育、劳动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将各类育人元素巧妙融入实践教学。活用社会课堂。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建立健全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强化科教融合,打造跨学科的优势特色。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学科、专业、科研层面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落实学科交叉发展理念。根据国家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宏观环境,将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相结合,制定完善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学科交叉发展的目标方向。例如,增设数据科学、智能制造等交叉学科专业,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等等。破解学科交叉体制难题。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跨学科协同攻关新模式,完善交叉研究的学术评价和成果共享机制,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破壁效应”,推动应用理科向新工科方向延伸,促进教师实现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营造学科交叉合作氛围。建立跨学科学术交流品牌,提供形式丰富的跨学科合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跨学科研讨会、讲座和论坛,完善跨学科成果奖励、优秀团队奖励等激励机制,切实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强化校地企融合,建立服务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聚焦服务地方,强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瞄准地方发展需求,强化多方资源联动,把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和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健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依托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基地,深化落实“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学校揭题”协同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实现资源共建、举措共推、成果共享、互利共赢。协同打造新工科实践教育体系。融入全周期教育理念,融智慧教育、研发为一体,整体规划六大新工科实践平台功能定位,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跨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通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契合地方产业发展创新联合体。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思路,着力发展应用型专业集群,孵化具有重大市场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支撑。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本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省普通本科高校教改研究重点项目“地方高校新工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构建及实践”(202401001358)研究成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