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力影像技术,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

  佘麒麟 施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烙印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文化认同,凝聚着人民的智慧结晶。随着媒体技术发展,影像以其多元且真实的特点,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打破了传统的文字记录单一模式。如何借助影像这一有力工具,展现非遗的独特存在与深远价值,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达成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目标,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破局:影像技术为非遗传承开辟新路径。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收获了不小的成果。然而,非遗传承之路依然面临着重重困境。比如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学艺周期漫长,且时间精力投入与回报难成正比,使不少人对其望而却步。还有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难以跟上现代生活节奏,与当下社会需求脱节,市场适应性较弱,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得平衡,成为当下需迫切攻克的难题。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不断探索各种新的非遗传承方式,文旅传承、研学传承、文献传承等手段应运而生,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影像传承作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路径,具有其他传承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

  创新:多元影像表达增强非遗传播力。当下,影像已融入生活各处,成为记录、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有效途径。目前非遗影像记录途径主要有媒体工作者主导的行业型非遗纪录片、研究者主导的学术型影像志以及自媒体等社会公众主导的纪录短片或短视频。并且,随着科技进步与新技术普及,影像记录非遗的手段和方式还在不断增加。影像讲述非遗故事作为一种“现代语言”表达方式,解决了传统语言交流的复杂性问题。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宏大叙事中,影像正扮演着关键角色。与文字、音频及照片相比,影像具备更强大的记录能力,可以实现非遗内容的立体呈现,全方位地展现其魅力。步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对非遗传承产生了巨大冲击,难以适应快节奏、数字化的现代生活。影像的存在打破时空限制,重塑了非遗的内容系统,成为破题关键。以往深藏在偏远地区或小众领域的非遗项目,借助影像得以跨越地域与人群的界限,走进大众视野。影像为非遗存续提供了可靠保障,更为其传承与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对于正在悄然消失的非遗,影像的参与更是一种挽救方式,通过客观记录其当下真实的存续状态,能够让更多人看见和关注非遗。

  实际上,借助相关平台和技术的力量,以故事讲述的方式能让非遗影像更加精彩、更受关注。2025年春节期间,在短视频平台中爆火的一段关于湖南常德河街的Vlog,就是最好的例子。Vlog通过影像将河街这一条有特色、有文化的新型综合街区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更将常德丝弦、常德米粉、木雕等非遗元素融入其中,为视频内容注入了文化之魂。这一过程中,影像不仅对非遗内容进行记录,还引导人们认识和了解文化的独特韵味和内在含义,实现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在技术井喷的网络时代,网络视频平台等都可以成为非遗影像记录的传播阵地。如果将影片与非遗内容巧妙地结合,可以将文化传承的意向更好地传达。

  融合:技术革新推动非遗转化。影像赋能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基础内容,更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的重要起点。期望能够通过影像,让社会公众拨开“迷雾”,真正地“触摸”到非遗,感知影像中的文化意图和人文关怀,最终增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与自信。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要聚焦影像技术创新,提升非遗影像制作水准,借助先进影像技术,对非遗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记录,转化为高质量素材。同时,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电影等多种传播渠道,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应主动求新求变,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在坚守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借助数字化发展的契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形式实现破圈传播。

  影像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意义深远。尽管前景广阔,但也面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运作等诸多挑战。重视影像技术与非遗保护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将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注入新的动能。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重大项目“元宇宙赋能‘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FJ2023JDZ062)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