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湖湘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华子祺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湖湘民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传承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民俗文化需要借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其价值的提升与意义的重塑。

  文化自信是民俗文化生存之本。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于民俗文化而言,文化自信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精神支柱。优秀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湖湘民俗文化不仅涵盖了最早在该地区生活的原住民所创造的本土文化,还融合了各个历史时期陆续迁入的移民所携带的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各地的文化。文化自信能够激发人们对优秀民俗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促使人们主动去了解、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只有当人们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会真正珍惜和保护民俗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只有在对自身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创造性转化是民俗文化生存之源。创造性转化是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科技的冲击等。在短视频时代,探索民俗影像的个体传播路径,是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技术赋权使得人人皆可进行拍摄、记录与传播,从而推动民俗影像实现了全民普及。一方面,民俗事象通过民俗影像这一介质在集体记忆中传承和记载;另一方面,民俗记录通过影像表达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再生产以及二次传播。

  创新是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动力,缺乏创新将使其失去生机与活力。应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持续优化民俗文化的体验方式,从而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美誉度。例如,举办民俗文化主题活动,开发桃花源景区《桃花源记》实景演出等大型精品旅游文娱节目,调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旅游市场上独特经典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验民俗文化的厚重。

  创造性转化强调在坚守民俗文化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对其表现形式与内涵进行革新。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韵味的器具、服饰、特产等,均可成为商品开发的对象。通过创造性转化,民俗文化能够更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创造性转化还能有效提升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借助创新的形式与内容,民俗文化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进而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创新性发展是民俗文化发展之力。它并非仅仅是民俗文化的简单传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创新与拓展。这一过程要求我们积极探寻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借助现代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民俗文化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例如,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以文化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核心主题,通过展现特定民族或地区的节日、风俗及其整体生活方式,巧妙融合纪实性与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2024年底,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正式面向全国观众播出。该纪录片以“湖湘一万年”为时空背景,通过纪录片的画面与旁白,清晰地梳理了湖湘文化的发展脉络,观众仿佛置身于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中。在历史、地理与文化知识的科普背后,纪录片还揭示了当地民俗生活的隐秘脉络。观众通过影片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完成了一次民俗文化的创新性“出圈”。这种形式能够为民俗文化在新时代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内涵。

  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路径。湖湘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不仅需要在尊重历史规律和适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实现活态传承,还应深入挖掘其在当代的文化价值与产业经济价值。通过创新创意为文化内容注入活力,借助新兴科技推动形式的转变,从而使民俗文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中实现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