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与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越来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生活品质改善的同时,也愈发重视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成长。这种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要求我国文化建设必须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并通过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差异性文化需求,进而切切实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始终将服务人民、满足人民需求、充实人民精神世界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但也存在部分文艺作品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问题,亟须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本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为此,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需要文艺创作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本方法。优秀文化作品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从人民群众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的结晶。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如此,才能够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化作品,让人民群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此同时,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还须坚持反映人民心声、服务人民需求的价值取向。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提升,取决于文化产品能否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必须深入洞察人民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在“量”和“质”上共同发力,赋予文化产品更强的生命力,不断为人民群众带来新的体验,进而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积极构建多元化文化供给体系。在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道路上,构建多元化文化供给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值得肯定的是,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文化产品种类愈发丰富,这显著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传统体制对公共文化效能的制约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使得传统的单一文化供给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供求失衡、供需错位、供给不充分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为此,积极探索和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多元化文化供给体系,已然成为提升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秉持需求导向与效能优先理念,努力构建涵盖多元主体参与、多路供给协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同时,要秉持丰富产品种类、优化供给结构的理念。深入调研人民群众的文化喜好与需求,精准定位文化供给的方向和重点,促使文化供给内容既贴近民生又引领风尚,进而积极推行供需精准对接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此外,构建多元化文化供给体系,也需要正确处理“有没有”与“好不好”的关系。文化产品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数量规模,更取决于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这要求我们坚持质量优先的发展理念,完善高质量文化供给机制。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着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彰显着国家发展的硬实力,二者相互交织、相互赋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着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有助于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产品的覆盖范围,拓宽文化消费的数字化新场景,进而促成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范围的显著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数量的显著增多。同时,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有利于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拓展优秀文化资源的触达率。以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的智慧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为例,这种新型文化发展载体能够突破传统时空限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性、及时性,实现文化资源线上共享。即便身处基层,群众也能够轻松享受到均等化且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这些举措,为更好满足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有利条件,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当今的“数与智”,文化与科技的每一次深度融合,都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大进步。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着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既是我国应对全球文化竞争、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为此,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努力通过技术赋能促进文化普惠。(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