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华
组织和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必须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把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融入研学实践教育中。湖南作为教育、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红色革命文化等资源,为发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教育部等11个部委2016年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我省研学旅行快速发展。进一步发挥我省研学旅行的实践育人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加强研学旅行中的课程建设,是提升研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要紧密围绕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自然资源、红色革命文化等素材,设计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对课程进行跨学科整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历史、文化、地理、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入研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促进学校与社会、企业等机构的合作,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研学导师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强研学导师培养是研学旅行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应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培训体系、完善认证制度、搭建交流平台、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强化研学导师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培训,定期组织研学导师培训,就研学旅行的设计理念、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安全管理等方面开展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授课,提高研学导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完善研学导师认证制度,通过实施资格审核、培训考核、实践积分、继续教育等举措,确保研学导师的素质和能力达到标准。搭建研学导师交流平台,促进研学导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相互学习,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增进研学导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研学事业发展。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研学导师的素质和能力,为研学旅行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强跨界融合,拓展发展空间。跨界融合是提升研学旅行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拓展研学旅行发展空间、提升其综合价值的关键策略。应积极推动研学旅行与教育、旅游、科技、文化、工业、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破行业壁垒,互融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我省的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自然保护区等社会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研学旅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的研学体验。加强跨界合作,鼓励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红色教育基地等建立战略联盟,共同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教育理念,提升研学旅行的科技含量和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研学旅行项目,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跨界融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研学旅行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通过跨界融合,不断拓展研学旅行的发展空间,促进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升级。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