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理论·智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跨区域绿电多侧协同 推动形成现代能源体系新格局

  王晓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湖南一次能源禀赋相对匮乏,电煤主要依赖外省调入,水能开发接近饱和,新能源资源有限,季节性、结构性保供压力持续存在,全省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与本土能源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8月20日,随着“宁电入湘”跨区域绿色电力工程竣工投产,湖南得以引入西北地区清洁电力,为全省电力保供、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了重要机遇。作为能源受端省份,湖南当前正处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应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十五五”碳达峰目标,在发电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协同发力,积极构建“引得进、送得畅、接得住、用得好”的一体化绿电消纳体系,将外来清洁电力的“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发电侧: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电力安全稳定。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目标,是一项系统性战略工程,既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也离不开火电的优化转型与功能重塑。在发电侧,湖南可依托“宁电入湘”等重要外来绿电通道,系统谋划新能源与煤电的协同发展路径。一方面,摒弃罔顾消纳能力和系统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模式,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并网,确保新能源发展规模与电网调节能力、负荷增长及外来绿电送入节奏相匹配。另一方面,明确煤电在“绿电引入”新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实现近期“碳达峰”目标,需要控制新增煤电,推进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强化其调峰能力,使其由电量主体逐步转向调节服务主体;实现远期“碳中和”目标,需要推动煤电逐步退出基荷电量生产,更多承担日内调峰、季节性平衡和应急备用功能。为此,应尽早研究制定煤电合理、有序减量及退出路线图,明确时间表与技术路径,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促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和低碳转型,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可靠的过渡支撑。

  电网侧:强健骨干网架,构建智慧消纳中枢。“宁电入湘”工程是打造跨区域能源输送大动脉的成功实践,其核心是建设长距离、大容量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该工程进一步夯实了湖南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能源保障基石。为充分发挥“宁电入湘”的综合效益,应同步推进受端电网的升级与智能化转型,强化本省骨干网架结构。一方面,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目标,重点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及湘南等战略性负荷中心的电网架构,增强区域供电可靠性和绿电承载能力,满足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高质量用电需求,避免出现输电阻塞。另一方面,依托全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布局,加速电网数字化赋能。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先进传感技术,提升对“宁电入湘”等波动性绿电和省内分布式能源的精准预测与智能调度水平,推动“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构建高效、开放、智能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全面增强绿电消纳能力和系统韧性。

  负荷侧:提升用能效率,助力产业低碳转型。“宁电入湘”工程为湖南带来的不仅是“清洁电”,更是价格优势明显的“经济电”。面向“十五五”碳达峰目标与“三个高地”建设要求,负荷侧应系统性推进用能方式变革,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与运营成本优化。一是加快建立市场化需求响应机制。积极运用“宁电入湘”电价优势,通过分时电价、激励补贴等价格信号,引导工业用户在高峰时段调节生产流程、投用储能设施或调整可中断负荷,在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同时增强电网平衡能力。二是拓展电能替代的深度与广度。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规模化推广电窑炉、电锅炉、电动汽车和港口岸电等清洁用能方式,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实施电气化改造,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与综合用能成本。三是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试点建设近零碳园区和绿色智慧能源示范区,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新模式,全面提升终端用能的灵活性、经济性与绿色性。

  储能侧:保障系统平衡,构建多维储能体系。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中,储能是支撑体系安全稳定运行、提升绿电消纳能力的关键环节。当前至2030年碳达峰前夕,电力系统尚可依靠煤电灵活性改造、跨区互联互济等手段,应对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与波动性挑战。但随着碳减排进程加速,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提升,煤电机组逐步有序退出,电网对规模化、多形态储能的需求将显著增长。因此,湖南亟须立足“宁电入湘”等跨区工程带来的系统调节需求,前瞻布局多维协同的储能体系。一是在时间维度上,同步部署可实现跨日、跨季调节的长时储能(如抽水蓄能)与可快速响应的短时储能(如电化学储能),分别应对中长期电量平衡与瞬时功率波动问题。二是在空间维度上,积极推动发电侧、电网侧和负荷侧储能协调发展。在新能源基地配套建设储能系统,以平滑出力波动;在电网关键节点布局规模化集中式储能,以增强系统调节与事故备用能力;在负荷侧积极推广分布式储能聚合模式,以提升负荷弹性和响应能力。通过构建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多技术路线深度融合的储能系统,为湖南高效消纳区外清洁电力、稳步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与碳达峰目标提供坚实可靠的灵活性支撑与系统保障。

  (作者系河南工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新能源发电关键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