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计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湖南是中部制造业大省,却面临资源禀赋与用能需求不匹配、电网调节能力与新能源波动性不协调、新型储能存在“建而不用”的局部过剩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湖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实施“宁电入湘”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的战略举措。当前,我省应以“宁电入湘”为契机,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能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新机制。探索建立湘宁新能源协同规划机制。“宁电入湘”工程是“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首条获批的“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工程,湖南可与宁夏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在联合开展湖南电力需求预测和宁夏新能源资源评估的同时,扎实做好“宁电入湘”工程运维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创新多能互补协同运行模式。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过程中,着力推动“宁电”与省内新能源协同运行,建立健全风、光、水、储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布局建设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拓展新能源产业应用场景,进一步优化全省能源结构。完善跨区域绿电消费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绿电消费认证体系,鼓励省内高耗能企业使用绿电直供,给予积极消纳绿电的企业碳排放配额减免、节能降耗考核倾斜等政策激励,进一步培育壮大湖南绿色电力消费市场,形成“以消促产”的良性循环。
加快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实现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突破。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落户湖南,推动湖南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湖南本土电力装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车株洲所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湘潭海上风电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培育湖南新能源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新技术策源地。推动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升级。大力推进工信部《电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落实,加快湖南电力装备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中车株洲所、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中的引领作用,带动湖南电力产业链实现智能制造升级。构建新能源产业创新生态。组建湖南新能源装备产业创新联盟,为相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搭建合作平台,形成多方参与、互动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
健全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完善新型储能等经营主体参与电力市场机制及相关实施细则,推动这类经营主体进入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其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等方面作用。探索共享储能等新模式应用。依托“宁电入湘”工程,加快湖南新能源产业集聚,推进新能源前沿技术领域布局,完善储能产业链条建设,探索建设共享储能等新模式应用平台。一方面,加大对“新能源+储能”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另一方面,对于新型储能领域企业在用户侧和电网侧等场景实施租赁商业模式,给予政策保障。加快新能源产业“角色转变”。在电力市场主线上,变新能源“计划电”为“市场电”;在绿色价值主线上,把新能源“低碳属性”做成可流通的“第二货币”;在商业生态主线上,让新能源从“卖电”走向“卖服务”,推动电站从“发电工厂”升级为“用能管家”,向用户输出“能量+容量+数据+生态”服务。
完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完善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在坚持中央顶层设计基础上,推动渐进性新能源改革,放宽民营企业行业准入限制,完善容量电价机制,保障储能电站收益,提升新能源产业整体利用率。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推动设立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并通过推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领域。健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支持高校加强新能源相关学科建设,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新能源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产业人才聚集湖南,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良好发展环境,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