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湘江副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0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二种人生之奇

  编者按

  作家张晓琴创作的非虚构散文集《执念》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晓琴历时两年走访河西走廊、莲花山等地,记录了西北地区十二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命故事,涵盖唐卡、太平鼓、凉州贤孝、道情皮影等技艺门类,讲述普通人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真心。

  张晓琴

  2021年7月初,电影《流浪地球》的策划人陈少虹去了甘肃,邀我一同前往庆阳考察非遗传承情况。庆阳是古地,是周人的发祥地,农耕文明的起源地,民间文化很盛。庆阳环县的皮影(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享誉世界。我是一个甘肃人,走过了甘肃其他的地市,却一直没有去过庆阳。现在少虹邀约,我便欣然前往。

  我们去了西峰和环县,和几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交流。在见这些人之前,我查阅过一些资料和视频,大都是有关非遗本身的,而有关他们个人的传承情况和生活状况的资料不多,而文学恰恰应该从这里出发。

  这次因为时间紧,先和几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简单交流了一下,庆阳唢呐艺术首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自刚是其中一位。一说起唢呐,我就想起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是根据作家肖江虹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主人公游天鸣拜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为师,凭着坚定的毅力和天分继承了师父衣钵,想把唢呐文化发扬光大,但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诸多困难。马自刚会不会也遭遇这样的困境?毕竟,唢呐是农业文明孕育出的艺术,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许多传统艺术都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采访马自刚那天,他当时正在外面忙着“顾事”,临时开车赶回唢呐传承学校,与学生一起合奏了两支唢呐曲,一支忧伤,一支欢快,都有一种发自肺腑的动人力量。

  我问他:“你看过电影《百鸟朝凤》吗?”

  他愣了一下,说:“《视界》杂志约我写影评,我专门去看的。里面的唢呐艺人太悲惨了,我们没有那么悲惨。我和学生都演奏《百鸟朝凤》,有学生演奏这个曲子还获过奖。”

  马自刚的话对我触动很大。一方面,他的回答是我所期望的,我希望唢呐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好;一方面,我意识到,这一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他们的人生与技艺传承状况到底如何,这应该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应该深入了解。

  马自刚还告诉我,他前不久和谭维维合作了一首音乐作品《易燃易爆炸》,是为网络游戏录制的。一开始,听说是为网络游戏录制作品,他没有兴趣,但朋友告诉他,这个游戏的用户大部分是年轻人,人很多。他就想,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庆阳唢呐,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宣传窗口,于是就合作了。

  离开马自刚的唢呐传习所的那一刻,我决定,要对一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生和传承情况做一个系列调查采访。而马自刚这里,肯定还要再来的。

  暑期回到兰州,我列了一个计划,从百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精心挑选了十二位,进行田野调查和采访。他们是庆阳唢呐代表性传承人马自刚、香包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皮影雕刻代表性传承人高清旺、皮影表演代表性传承人许明堂、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马路、宝卷代表性传承人代兴位、贤孝代表性传承人董永虎、杖头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徐宁、花儿代表性传承人汪莲莲、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魏永宏、羊皮筏子代表性传承人罗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十二位代表性传承人中,年纪最长的是“50后”,最小的是“90后”。

  来不及申请项目和经费了,我决定自费做,还请了几位传媒专业的研究生拍了视频资料。将近两个月时间,我走了三四千公里路,坐过飞机、汽车、快艇和羊皮筏子,骑过马。每天都很辛苦,早上六点多起床,晚上八九点才吃晚饭……但感觉很有意义,因为访谈之后我大为震惊,发现这些人和我们想象的,或者《百鸟朝凤》里面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完全不同,他们是清醒的文化继承者和传播者,是用艺术讲述中国故事的人,更是有故事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往往与众不同,可以称作我们这个时代的“奇人”,他们的人生和传承领域的文化生态理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十二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生之“奇”不同,对传承领域的热爱和执着却是相同的。他们的话掷地有声:

  刘兰芳说:“香包是一种母亲文化,是一个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永不停歇的追求。我绣制香包也是因为对母亲的爱和纪念——我非常爱我的母亲。”

  汪莲莲说:“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

  代兴位说:“我实在是爱宝卷。宝卷是劝化人心的啊,没有了宝卷可咋办?可咋办啊?”

  马自刚说:“我用音乐语言(方言)来解释庆阳。”

  魏永宏说:“做鼓没有问题,但要弘扬太平鼓文化。”

  高清旺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让皮影这门艺术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让更多的人接受、喜欢它。”

  交巴加布说:“如果非要问我的唐卡创新在哪里?用一个词来形容比较确切,那就是灵性。这是具体层面没有办法说清楚的事情。”

  许明堂说:“我自始至终想的是一件事:让更多的人看懂咱们的道情皮影。”

  董永虎说:“我这‘明眼人’的贤孝路走得也不容易呢,可是不唱贤孝,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呀!”

  罗宏说:“我在岸上待不住,必须到黄河上心情才舒畅。”

  马路说:“我这一生不遗憾。如果没有剪纸,我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我会一直坚持剪下去。”

  徐宁说:“我感觉自己从小就在两个空间穿行,一方面学习西洋乐器,听西洋音乐;一方面又得到张掖民间艺术的滋养。”

  对十二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采访与书写,让我重新回到了民间文化的宽广怀抱,即使走在都市的路上,那些遥远的来自民间的声音总会在不经意间响起,像是代兴位在宣诵宝卷,众人随他接着福声;像是董永虎弹着激越的三弦,唱着凉州贤孝,又像是许明堂挑着纤表演道情皮影,一群人唱着和声,他们唱的是:

  天有道下的是甘霖细雨,

  地有道出的是五谷苗根。

  朝有道出的是忠臣良将,

  家有道出的是孝子贤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