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可庭 刘礼燕
湘南大地,改革潮涌。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潮头,临武高新区深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今年来,作为郴州锂电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临武高新区积极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创新沃土,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科创生态,推动经济社会量质齐升,增强改革发展动能,激发创新开放活力,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篇。
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南岭山下秋色劲,湘南大地战鼓催。
走进临武高新区,放眼望去,50余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处处热火朝天,勾勒出这座省级高新区的蓬勃脉动。
“园区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临武高新区负责人介绍,2025年3月,园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改革工作部署,迅速启动园区改革工作。
改革从管理体制破题开局。大刀阔斧“做减法”:将原5个内设部门精简至3个(办公室、开发建设局、营商环境局),剥离非核心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并移交属地,推动人员编制向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关键领域倾斜。这一“瘦身”举措不仅让行政成本降低30%以上,更构建起层级扁平、权责清晰的管理架构,让服务企业的“手脚”更灵活。创新推出“专员式”服务:建立企业(项目)服务专员制度,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包联+服务专员”模式,以“及时受理、全程帮代办、协调各方”的标准,为企业提供“保姆式”“店小二”式精准服务,让项目落地“加速跑”、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改革向运营机制纵深推进。创新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运营模式:组建湖南栗山湖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统筹管理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科研平台,吸纳郴州湘潭大学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入驻;独资成立临武县锂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整合厂房、实验室等资产,导入产业基金为科研提供保障;通过资产及基金入股,与科研公司共建成果转化项目公司,实现 “自我造血” 良性循环。产学研融合 “破壁”:以湖南栗山湖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为核心枢纽,打通 “高校研发—中试转化—企业量产” 的全链条,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 “生产线”。
一串串喜人数据更是有力证明:2025年1-8月,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7亿元,同比增长43.6%,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6.4亿元,同比增长49.9%。更值得关注的是,跨区域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与宁远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享招商资源、联合举办招商活动3次,推动2个跨区域合作项目落地,“飞地经济”“园中园”等合作模式正加速成型。
构筑产学研融合新生态
改革是“手术刀”,创新是“强引擎”。
在湖南安能旗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尾砂被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资源循环。这项锂矿资源无尾化利用技术由安能旗胜与中南大学共同研发,攻克了传统工艺锂矿及伴生金属回收率低、尾砂堆存量大等难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实现矿山无尾化目标。
“对产业园区来说,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承担前沿技术的研发风险,而高校研究成果又需要产业化的桥梁。”临武高新区负责人介绍,创新平台建设是打通产学研融合的关键一环。园区充分发挥湖南栗山湖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的核心枢纽作用,有效整合高校(人才、技术)、企业(经验、市场)、政府(政策、服务)三方优势资源,引导企业聚焦锂电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促进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今年3月,成立湘大(郴州)锂电产业研究院,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新载体。栗山湖研究中心联合湘潭大学、湖南久森新能源公司共同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研究项目,上半年已完成固态/半固体电池的小试,并顺利进入中试阶段。
湖南久森新能源突破480Wh/kg金属锂半固态电池和400Wh/kg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大中赫锂渣无害化提锂技术中试成功,锂回收率超90%……湖南安能旗胜新能源有限公司、湖南大中赫锂矿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久森新能源公司等企业与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大、燕山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个,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不断取得突破。
成果转化效益显著,技术市场交易活跃。1-8月园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亿元。知识产权创造稳步增长,上半年园区企业新增授权专利21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8件。
打造锂电产业新高地
临武打造“电池产业之都”,“主阵地”在高新区。
近年来,园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全链条开发。资源与政策的叠加,使临武高新区底气十足地与同济大学教授工作室精诚合作,高标准编制10平方公里的电池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今年,为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园区支持关键材料,加快固态电池产业链延链、补链,引进广东慧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2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固态电解质项目,引进湖南中科资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锂尾矿和锂渣综合利用项目。为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创造新的增长点,提升了锂电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产业发展无穷期,改革创新无止境。
面对资源要素约束更紧、技术人才竞争压力更大等现实挑战,临武高新区将改革创新直指深水区。
“聚焦锂电主导产业,不断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临武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武高新区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动态更新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开展精准政策辅导与专题培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今年1—5月,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1.3亿元,同比增长184%。
今年来,临武高新区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宽度,为锂电企业提供“助保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设立湖南知识产权(临武)分中心,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预审、导航、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商标保护、专利情报分析等“一站式”服务。舜锂基金与湖南轻盐晟富基金、华福资本联合成立临武固态电池产业投资子基金,首期规模2亿元,聚焦固态电池项目,破解关键技术产业化融资困局。
如今,临武高新区的锂电产业版图不断扩容:湖南久森新能源有限公司,全省首条固态电池中试线正在加紧生产无人机固态电池;在安能旗胜公司,年选 360万吨选矿生产线已完成建设;在湖南大中赫采选矿区,TBM机连续作业,7.3千米运输隧道全面贯通……截至目前,临武高新区已引进锂电新能源企业28家,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9.3%。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临武高新区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改革创新再深化、发展能级再跃升,在打造“电池之都”新征程上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