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育才
彩旗猎猎映群山,汽笛声声传喜讯。
9月29日,历经4年艰辛鏖战,G59 呼北高速炉红山(省界)至慈利(张家界)与 G5515 张南高速桑植至龙山段同步建成通车。自此,湖南新增第30个省际通道,G5515 张南高速湖南段实现全线贯通,湘鄂渝交界区域 “1小时交通圈” 正式成型。两条钢铁巨龙蜿蜒穿梭于武陵山脉,不仅将桑植至龙山的通行时间从2.5小时压缩至1小时内,更让长江三峡到张家界的车程缩短1.5小时以上,为湘西北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从蓝图绘就到通途贯通,在省交通运输厅的统筹推进下,在沿线党委政府的全力保障下,中国中铁的广大参建者以山为纸、以路为笔,用智慧和汗水在武陵山区书写了新时代的交通传奇。
这是一条黄金旅游路——串珠成链绘盛景
“以前从三峡到张家界需要绕行四小时,如今走炉慈高速两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国庆带家人自驾游太方便了!” 湖北游客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旅行者的心声。
两条高速的开通,彻底打破了湘西北旅游资源的地域阻隔,构建起跨区域旅游新格局。
炉慈高速以79公里绵延之势,串联起宜昌三峡、常德壶瓶山与张家界三大世界级景观。这条起于湘鄂交界炉红山、止于慈利县张家山的交通动脉,设有太平、维新、龙王洞、东岳观等4处互通立交收费站,通过慈利西枢纽实现高速路网无缝衔接。沿线串联的桃花源、夹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共同构成湘西北旅游走廊的核心节点。预计国庆中秋假期,该线路日均车流量将达1.5万至2万辆次,成为名副其实的 “自驾黄金线”。
桑龙高速以61.5公里的里程穿越武陵山区,桥隧比高达59.5%。116.7米高墩的湾档河特大桥巍然耸立,穿越多条地质断裂带的贺龙隧道堪称工程奇迹。这条线路连接了张家界市、湘西州龙山县、湖北来凤县,填补了武陵山片区东北至西南向高速通道空白,将张家界武陵源、桑植红色景区与龙山里耶古城等景点紧密相连。张家界至龙山1.5小时直达的便捷交通,让“上午赏奇峰、下午访古城”成为可能,预计假期日均车流量将达1万至1.2万辆次。
这是一条生态示范路——护绿筑路两相宜
“施工中多一分用心,青山就多一份保障。”在炉慈高速石门段仙阳湖大桥施工现场,参建者的心声诠释着生态优先理念。这条四跨皂市水库的高速通道,处处体现着生态智慧。
为保护仙阳湖的生态环境,项目部对施工裸土全面覆盖绿网,水中桩基施工采用气举反循环冲击钻工艺,实现废渣再利用、废水零排放。桑龙高速穿越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启用“隧道智能通风控制系统”,最大限度减少生态干扰。
科技创新为生态保护注入技术力量。炉慈高速长潭河溇水特大桥建设中申报 20余项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用科技手段破解高墩施工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全线广泛采用椰丝植生毯、蜂巢土工格室等生态防护工艺,边坡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让公路与山林浑然一体。从隧道口的景观绿化到互通区的生态修复,两条高速真正实现了 “路景交融”。
“我们建立质量终身制管理体系,开展‘质量红线管理’,既要保证工程品质,更要守护生态本底。” 中铁交通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保护已成为工程建设的 “硬指标”。
这是一条富民幸福路——路通业兴启新程
“杜仲皮外运时间缩短一半,损耗减少了,收入增加了!” 慈利县种植户李大爷的喜悦,正是两条高速通车带动民生改善的生动写照。路通则业兴,业兴则民富,交通动脉的贯通正激活武陵山区的发展潜能。
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炉慈高速让石门柑橘、慈利杜仲等特色农产品搭上外销 “快车道”,物流成本降低近30%。桑龙高速贯通后,桑植五道水的高山绿茶可在4小时运达长沙、武汉等城市。沿线产业园区加速联动,龙山特色食品加工园、桑植农产品物流园通过高速融入区域产业链,形成 “一小时产业协作圈”。
乡村振兴获得新动能。石门县维新镇依托高速互通建设农产品集散中心,预计年交易量可达5万吨。桑植县刘家坪乡发展红色旅游与民宿产业,国庆期间订单爆满。预计通车后沿线民宿集群客流增长30%,带动数千村民家门口就业。
区域协同迈入新阶段。炉慈高速强化湘鄂两省互联,推动长江经济带湘西北旅游走廊成型;桑龙高速打通武陵山片区东北至西南通道,使湘鄂渝交界区域形成高效联动的经济圈。“高速通车后,招商引资力显著提升。” 桑植县商务局负责人表示。
武陵放歌,大道通衢。桑龙、炉慈高速公路的开通,是湖南交通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湘西北发展的崭新起点。两条交通动脉承载着沿线百姓的期盼,在守护生态中推动发展,在连接城乡中促进共富,必将为武陵山区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
湘西北大地,正沿着崭新的高速脉络,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