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 汤佛
三湘大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孕育了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分布着大量重要红色资源。新征程上,应不断开辟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局面,于惊天动地的历史壮举中挖掘“湖南元素”,于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中循迹“三湘印记”,于雄壮多彩的精神谱系中传承“湖湘精神”,通过系统性规划、创造性转化与协同性联动,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保护”向“保护利用”跃升。
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全省各地不断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湖湘人物在近现代史中的突出贡献相比、与湖湘大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相比,还存在统筹协调不够、综合效率不高、机制体制不顺、整体利用不足等问题。应加强综合统筹,做好顶层设计,以系统性、全局性设计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一方面,强化政策体系支撑。坚持全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一盘棋”,建议在严格执行《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基础上,出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综合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体制机制、规划布局、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重点工作。重点优化韶山—花明楼—乌石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建立雪峰山—武陵山红色文化旅游共建机制等。另一方面,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全面梳理全省红色文化资源,制定统一的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分类和定级标准,绘制“红色湖湘”文化资源数字地图,分级分类推动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实现各地资源精准定位和动态管理。
推动红色资源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当前,我省红色资源的开发方式较为单一,不少地方将红色资源等同于普通旅游资源,在开发红色旅游时缺乏全方位、内涵式开发。为此,应聚焦“融什么、如何融”等关键问题,不断探索红色资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助力湖南文旅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着力打造红色文旅精品。开发“红动潇湘”系列IP,实施湖南红色旅游精品工程,持续打造“伟人故里·红色潇湘”“橘子洲红色主题灯光秀+火宫殿民俗表演”“张家界红色遗址+双重遗产”等品牌。探索14市州共建“红色文化旅游圈”,尽快实现跨市州景区共通、交通共联、数据共享、文化共融,持续释放全省红色资源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着力激活湖湘文旅动能。将推进湖湘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实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结合起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片区建设。以省旅发大会为契机,推动建设红色文化综合体,组织红色创客大赛,促进避暑养生游、红色主题游、民俗风情游等多元发展,孵化更多红色文创爆款。
建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教育载体
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历史,应充分发挥其育人、滋心作用。一方面,建立一体化思政教学体系。完善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有效衔接的思政教学体系,将湖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故事纳入教学内容。支持高校和中职院校设立“红色文化+湖湘艺术”交叉学科,培养兼具历史洞察力与文创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组织编写《湖湘文化与红色文化系列读本》,把红色教育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另一方面,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利用数字技术,对全省范围内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建模,开发“红色研学+湖湘文脉”专题课程,统筹做好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岳麓书院、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橘子洲头的课堂呈现,重点办好“我的韶山行”“半条被子的故事”等青少年沉浸式红色研学活动,使三湘大地的红色故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活起来”。
全面搭建湖湘红色文化传播的立体网络
当今世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让传统传播模式迸发出新的生机,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技术支撑和想象空间。要善于依托传播技术革新组建立体化传播网络,为湖湘红色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强化全媒体传播。探索利用VR技术拓宽红色资源传播路径,运用元宇宙、全息投影等技术重现革命历史场景,整合线上展览、VR实景游览、文化直播等功能,搭建“红色湖南”云平台,扩大传播影响力。可与抖音、B站、小红书等合作推出《红色湖湘》《Z世代说湖南红》系列视频,以故事化表达与技术化呈现,全面展示湖南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化合作。注重将红色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重点内容纳入国际叙事体系,加大多语种数字内容覆盖率。可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制作多语种纪录片《湖南红色密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地区举办红色文化巡展。
【作者分别系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湘江理论社科普及基地特约研究员;星辰在线湘江理论平台主编。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XSP25YBC45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