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20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覃秀珍:
无论在哪里教书,都是幸福的

    覃秀珍。通讯员 摄

   【名片】

  覃秀珍,女,苗族,197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基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998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教于洪江市第六中学。她扎根乡村教育27年,耐心引领山区孩子健康成长。曾获湖南省优秀教师、怀化市教学名师、怀化市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

  【日志】

  9月17日,星期三,晴。

  新学期开学已有半月。站在讲台上,望着底下几十双眼睛——有的明亮专注,有的还有些漫不经心,我知道,这段时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把“心”收回来,把“习惯”立起来。

  这些刚迈入初中的孩子,正站在人生新阶段的起点上。“同学们,初中意味着什么?”我告诉他们,“意味着你们要有理想、有担当,要对自己有要求。”为了帮助他们在新的阶段明确方向、树立目标,我让每个人在周记本上写下一句激励自己的话,作为这一学期的座右铭。

  我从坐姿、笔记、晨读、阅读到写周记,一点一滴耐心引导。这些习惯,看似简单,但对很多留守家庭的孩子来说,却需要反复提醒。

  能有这份耐心,源于我自己也曾是个差点“掉队”的孩子。小时候家里穷,初中时我辍学打工。我以为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直到老师踩着泥泞的山路,一次次找到我家,一遍遍劝我回课堂。从那时起,我就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要像我的老师那样,用爱去守护更多孩子。

  师范学校毕业后,我主动选择回到乡村,第一站是深渡苗族乡的上坪村小。刚走上讲台那天,我心里头泛起一阵落差——全班总共就12个孩子,空荡荡的。要知道,之前我在城区学校实习时,每个班都有四五十个学生,热闹得很。

  可当我低头瞧见孩子们脚上的鞋时,心里那点失落又悄悄消散了。他们大多穿着沾着泥点的雨靴,裤脚还卷着,一看就是早上踩着山路来的。可他们的眼睛却亮亮的,直勾勾盯着黑板,那股子想学好的劲儿藏都藏不住。

  那时学校条件是真艰苦,土墙漏风,地面是夯实的泥巴,一到冬天上课,下半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我深知,越是这样有质朴渴望的孩子,越需要有人帮他们走出去。

  后来我调到洪江市六中,这里留守学生也多,学习基础也弱,但我从没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始终相信,只要用爱浇灌,孩子们终会成长。

  记得去年接手的一个初三班,有个叫杨俊的男孩子,两年没说过一句话,不交作业、不回答问题,教他数学的老师跟我说,两年来从没听见他应答过一声。我当时就想:这学期,我一定要让他开口。

  我制造机会让他来办公室帮忙,跟他聊天,他不说话我就让他写字代替,发现他的闪光点,在班上公开表扬他。经过20多天的努力,他终于开口了。那一刻,我眼泪差点掉下来,我仿佛听到了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他后来告诉我,是因为非常自卑,才把自己封闭起来。毕业时,他主动来找我聊天,还拍了合照。他说:“老师,是您让我有了自信,有了面对大家的勇气。”

  这样的孩子,我遇到不止一个。丁熙诚刚上初中时,语文成绩常年在30多分,字写得更是潦草。可我发现他上课总爱举手,眼神里藏着对知识的渴望。我没批评过他一句,反而每次练字都站在他旁边,手把手教他握笔,跟他说“你上课这么积极,说明你很聪明,只要把字练好、认真完成作业,语文肯定能及格。”

  他每次有进步,我都会在班上表扬,还给他评了进步奖。慢慢地,他欠作业的次数少了,字也越来越工整。初三模考时,他居然及格了,全班都为他鼓掌。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学习的信心,端正了人生的态度。

  这些孩子的转变让我认为自己的坚守是值得的,还有他们毕业时写下的留言,我都小心地收在抽屉里,每次翻看,都觉得浑身是劲。

  “你为什么不去更好的地方?”总有人这样问我。曾经,好几所城区学校的校长都向我抛过橄榄枝,希望我调到他们学校去,说他们的学生更好教,更容易出成绩,我都委婉拒绝了。

  对我来说,无论在哪里教书,都是幸福的。教育是一场漫长的守望,我愿一直守在这乡村校园里,等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毕竟,我也曾是被光照亮过的人,现在,我想做那个举灯的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整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