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链上湖南 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行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打击“按键伤人”

  赵志疆

  因为被人“造黄谣”,32岁的王琳遭受了无休止的网络暴力。过去3年,王琳的生活重心只剩下一个:抓住造谣者,让他付出代价。近日,王琳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近年来,在不少网络热点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网络暴力的影子。扣帽子,抡棒子,带节奏……网络暴力以谩骂攻击为能事,轻则逾越道德底线,重则践踏法律红线,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甚至还会成为新闻事件当事人的“无法承受之重”。

  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却是真实的。无论任何人,遭遇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都难免感到焦虑和恐惧,甚至有可能因此走向极端、酿成悲剧。与此同时,治理网络暴力普遍存在查证难、预判难、投诉难、维权难、惩治难。

  近年来,公众要求治理网络暴力的呼声日益高涨,相关部门也频频发力。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释放出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的强烈信号。2024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对网络暴力信息作出明确定义,同时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化了平台责任。

  整治网络暴力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既要加强事后追责,更应加强事中干预与事前预防。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提供者与秩序的维护者,互联网企业当筑牢“防火墙”、架起“高压线”,维护网络文明与行业发展。每个网民也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河南日报评论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