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子关系面临“手机挑战”怎么办

  老师:

  我们家最近天天“打仗”,以前还算听话的儿子即将上初二,现在为了手机像变了个人。上周六晚11点,我发现他蒙在被子里偷偷玩手机,将手机没收后,儿子瞬间爆炸、嘶吼,反锁门一整夜。我们规定晚上10点后不能用手机,但他总是想方设法偷着玩,谈心、立规矩、断网都试过,结果总是大吵大闹一场,全不管用。眼看他成绩下滑、近视加深,我们心急如焚。严管怕逆反,不管怕失控,这手机“定时炸弹”怎么拆?

  一位心力交瘁的妈妈

  孩子妈妈:

  如今手机已超越工具,成为亲子关系的“导火索”和青春期孩子的“社交生命线”。冲突背后,是孩子成长心理与家长管教的深层碰撞。手机为何成“战场”?我们来研读冲突背后的心理密码。

  这场冲突根植于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初中生大脑的“刹车系统”(前额叶皮层,管理性自控)发育远未成熟,而“油门系统”(边缘系统,管情绪欲望)已很活跃。手机游戏胜利、短视频快感、朋友点赞,会刺激大脑大量分泌愉悦物质多巴胺,带来强烈即时满足。同时,手机是青少年的“社交基础设施”,班级群聊、朋友圈、游戏组队,是他们融入集体、获得认同的关键。强行断联,会让他们产生被群体抛弃的孤立恐惧,这正是您儿子激烈反抗的核心原因。锁门、嘶吼是孩子在宣告自主权。青春期孩子渴望掌控感,父母单方面制定规则(如“必须上交”),易被视作对其“主权”的侵犯,从而引爆权力争夺战。

  如何破局?化解冲突需跳出“控制与反控制”循环,从“对抗”走向“共建”,建立理解尊重的合作模式:

  变“命令”为“公约”,让孩子有发言权。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表达需求(如“周末想使用手机1小时”),家长坦诚担忧(视力、睡眠、分心)。共同协商细则,例如:工作日晚9点半前完成作业,可用手机30分钟;用餐、睡前1小时为“无手机时光”。

  用“有趣替代”填补空白,提供健康出口。单纯禁止无效,需用吸引人的活动填补时间。创造固定家庭时光(如周末骑行);支持发展线下兴趣(运动、阅读、模型);鼓励邀请朋友线下互动(做饭、手工),满足真实社交。

  做“脚手架”助成长,培养自管能力。在公约框架内,允许孩子尝试自主安排(如先做作业还是先放松),小的失误以提醒讨论代替斥责。一起设置手机“屏幕时间管理”,变“监控”为“自主管理+工具辅助”。对事不对人,批评“刷视频超时15分钟”的行为,不贴“你没自制力”的标签。

  家校社协同,织牢支持网。主动沟通学校,配合其手机管理要求,形成合力。若冲突严重或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闭门、厌学),及时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帮助。

  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孩子放下手机前,家长请先审视自己:是否餐桌刷机,睡前刷屏?孩子或许不听你怎么说,但必看你怎么做。建立共同遵守的“家庭无手机时段”,父母率先垂范,是最有力的教育。

  正如著名正面管教教育家简·尼尔森所言:“赢得孩子合作,需以尊重相待,邀其共解难题。”手机挑战,实则是亲子关系与教育智慧的考题。放下输赢心,以盟友姿态共建规则,技术方能回归工具本位,让家庭重获温暖与安宁。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杨元花(湖南警察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