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期医美市场乱象多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霞 见习记者 李志

  “诱导孩子消费,赚黑心钱!”近日,宁乡市民谢先生向本报记者投诉,称其刚满18岁的女儿瞒着家人在长沙禾丽医美做了隆鼻手术,花费2.98万元。  

  “颜值提升”成为不少学生的暑期计划。医美机构纷纷瞄准这一消费市场,推出各类毕业季专属活动。记者对长沙医美市场调查发现,热潮背后,隐藏着诱导消费、药品非法流通、违规操作等乱象,埋下重重安全隐患。

  诱导消费——

  低价引流,容貌羞辱

  “大学生暑假变美计划”“学生专场大破价”,针对学生群体的医美促销扑面而来,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促销真能兑现承诺吗?记者随机团购了其中5款促销产品。一踏入医美机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登记个人信息,拍摄脸部信息无一幸免;紧接着,肌无力、眼无神、鼻梁塌……面诊师以专业之名肆意贬低容貌随之而来,闻之容貌焦虑油然而生,恨不能重新投胎。

  在叶甄美AI体雕中心,记者明确表示仅体验团购项目,但“皮肤规划师”仍在劝说“割双眼皮更精神”,当记者坚持按原套餐体验并验看药品时,却被告知“没有药品了,退款吧”。晶肤医美的面诊医生同样如此,接待人员并不理会团购产品,径直带着记者进行一系列脸部拍摄,面诊过后一门心思向记者推荐999元活动套餐和价格上万元的医美项目。“这种低价项目都是用来引流的。”一家医美机构的工作人员道出背后玄机。当记者询问团购的一款械二类水光产品可否手打注射时,其答复是可以,但需加收300元到500元人工费。

  宁乡一名高中毕业女生掏4800元在长沙禾丽医美割了双眼皮,术后,工作人员以“鼻子太塌不好看”为由持续游说,又诱导她做隆鼻手术。“我吓得要死,既担心手术风险又害怕术后效果。”该女生回忆,手术耗时两三个小时,打麻药、取耳骨、隆鼻,术后疼痛难忍、有明显流血。讲起女儿的医美遭遇,父亲谢先生很气愤,要求退还部分费用,机构却以“女孩已成年并签字”为由拒绝。

  违规操作——

  微信购药,上门代打

  在受追捧的医美项目中,水光针凭借“微创、见效快”成为首选,甚至有不少人士通过微信、网络购买,选择在家自行操作。记者调查发现,其市场乱象不容忽视:各类水光药品在微信上流通叫卖,“妆字号”产品被商家违规宣传为“可注射”使用,网络平台提供上门代打针服务。

  在和瑞化妆品城,记者自称学生,以“自己囤货”为由咨询商家时,店主推荐一款“妆字号”水光精华,声称“这款产品配置了注射工具,自己在家打就行”。在另一店铺,当被问及“‘妆字号’能否注射”时,店主当即拿出一款“妆字号”水光精华:“这个可以注射,很多人都这么用。”而当记者询问是否有“械字号”产品时,另一店主压低声音:“‘械字号’查得严,都不敢摆。”

  记者搜索发现,网络平台上存在大量水光针代打服务,一些账号宣称“长沙市内上门代打300元”“长沙微针包接送”。记者随即联系一个账号,对方自称“持护士证,带全套工具”,可提供“丝丽”“丽珠兰”等多款网红水光针注射服务。“去医院打贵些,在工作室或者医生家里便宜些。”另一账号表示,如果选择到医生家里,针剂可从“内部渠道”拿货,价格比医院低。当记者要求询问“出了问题怎么办”时,对方表示“有问题全权负责”。

  记者通过一名自称“欣姿美医疗美容”机构老板的人,果然联系到“内部购药渠道”。而“南昌高瑞美医疗器械公司”的微信卖家向记者兜售润致娃娃针、冭活泡泡、嗨体等医疗器械类产品,发货地址却在江苏,他还向记者展示大量订单记录,并表示“各个城市都有代打医生对接”。

  医生律师双重提醒——

  选择正规机构,及时封存病历

  据了解,暑期学生群体占医美消费总量的20%到30%,其中瘦脸、光子嫩肤、肤色改善及痘坑痘印治疗等最受青睐。与往年相比,今年暑期激光治疗及面部年轻化项目需求明显上升。“学生大多首次接触医美,容易被自媒体误导,对手术风险认知不足。”湘雅医院整形美容科副主任医师谭骛远特别叮嘱,务必选择正规机构(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诊所备案凭证》,诊疗科目明确包含相应诊疗科目)和专业医生(具备《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且执业范围涵盖医疗美容),才能让暑期“颜值提升”安全无忧。

  “医美本质是医疗行为,不是普通消费,变美不能贪便宜、图方便。”针对水光针市场乱象,谭骛远告诉记者,“妆字号”产品仅限外用,严禁通过微针、滚针、注射等侵入性方式使用,否则可能引发感染、过敏、组织损伤,严重时会导致血管栓塞甚至全身性感染;械一、二类水光产品同样严禁注射。

  湖南五湖律师事务所律师唐诗宇则告诉记者,依据《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无资质的个人通过微信等网络渠道销售任何医疗器械、药品均属违法行为。针对医美消费中的常见风险,唐律师建议:务必现场核查机构及医师资质(相关资质可通过卫健委官网查询验证),并对医美方案、知情同意书、合同条款仔细研读,避免冲动;医美项目操作前需逐项核对药品信息及仪器设备信息,确认产品合规性;操作后要及时封存病历资料、妥善保留消费凭证及沟通证据。若机构拒绝提供相关资料或拖延处理,可立即向卫健部门举报,或拨打12320卫生热线投诉;若遭遇诱导消费、虚假宣传、违法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应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