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湖南红色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红色舞蹈以其独特的肢体语言、情感表达和历史叙事,生动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精神风貌与奋斗历程。将湖南红色舞蹈融入思政教育,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有利于为思政教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以美载道:在舞蹈艺术中挖掘思政教育的审美内核。“美”是连接艺术与思政的桥梁,湖南红色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革命年代的崇高理想与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与道德内涵。高校思政教育可借助红色舞蹈的“美”,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艺术符号,让学生在感受红色舞蹈韵律、造型、节奏之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引导。如舞蹈作品《半条被子》用肢体艺术语言表现“合盖一条被子,剪留半条被子”的温暖情境,体现了对革命精神的诗意表达。学生在欣赏舞蹈时,不仅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能从“半条被子”的故事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本质。舞蹈《秋收起义》以铿锵的鼓点、整齐的队列和振臂高呼的造型体现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这种充满张力的艺术表达,可让学生在感受湖湘文化魅力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必然性。
高校在利用红色舞蹈开展思政教育时,可通过开设舞蹈鉴赏课程、举办红色舞蹈展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舞蹈的服饰、音乐、编排等细节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象与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实现道德认知的提升。
以史育人:用舞蹈叙事重构思政教育的历史场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湖南红色舞蹈大多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创作原型,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重构历史记忆,是一部部鲜活的“党史教科书”。高校思政教育可借助红色舞蹈的叙事功能,将尘封的历史档案转化为生动的舞台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温度,从而增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解与认同。例如,大型舞蹈史诗《通道转兵》以现代舞的表现形式,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改变行军路线的关键历史时刻。这种将历史事件转化为舞蹈叙事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中时间线与事件表的枯燥模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红色舞蹈中的人物塑造,更是历史育人的重要载体。大型舞剧《恰同学少年》,通过舞者矫健的舞姿、坚定的眼神和富有张力的动作,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勇于反抗旧世界、矢志不渝追求新思想的抱负与情怀。学生在观看舞蹈时,仿佛与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体会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以文化人:在舞蹈传承中厚植思政教育的文化根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湖南红色舞蹈植根于湖湘文化沃土,融合了楚汉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湖湘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和革命文化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挖掘湖南爱国主义舞蹈《九歌·国殇》、革命文化舞蹈《井冈山》等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
在以文化人方面,高校可开展“红色舞蹈与湖湘文化”专题研究,引导学生从文化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维度分析红色舞蹈的文化基因。同时,可通过举办红色舞蹈文化节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创促新:在舞蹈创新中拓展思政教育的时代维度。创新是思政教育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面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高校应推动湖南红色舞蹈与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通过创新表达形式、拓展传播渠道、丰富实践载体等方式,让红色舞蹈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如运用全息投影、VR技术、智能灯光等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的舞蹈体验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发生现场。如可采取VR技术创作红色舞蹈《长津湖》,通过LED屏幕呈现冰天雪地的战场场景,配合舞者的精彩表演和音效设计,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不畏极端恶劣环境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可极大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高校可将红色舞蹈作品制作成短视频、微纪录片等,通过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吸引更多青年学生的关注。还可开展线上红色舞蹈大赛、直播展演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和表演,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联动、课内课外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21YBA19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