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AI狂潮中,你是否感到信息过载,看不懂、跟不上、焦虑被替代?好奇AI的情感、创造力极限在哪里?近日,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军平所著《人工智能的边界》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大量生动案例、真实事件和漫画,零门槛带读者纵览AI在15个基础学科(数理化、医疗等)及短视频直播等新兴领域的惊人渗透力与潜力。本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为该书所作序言,带领读者精准识别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柴洪峰
自2012年以来,人工智能领域进入了第三次热潮。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推动下,深度模型、高质量数据、强算力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并推动大量产品级的应用落地,从高铁、机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人脸识别系统,到阿尔法(Alpha)系列对围棋、蛋白质结构预测的颠覆性成果, 到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C)在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领域的惊艳表现,再到智能辅助驾驶在车辆上的广泛使用,人工智能应用几乎无处不在。
而2023年初OpenAI公司ChatGPT的出现,也让人类领略了大语言模型在推理能力方面的强悍表现,全世界旋即进入了百模、千模大战的时代。国外OpenAl公司的ChatGPT、Anthropic公司的Claude、Meta公司的Llama、xAl公司的Grok系列等,以及国内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字节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等纷纷亮相,你追我赶,不断刷新各种大模型的性能评价榜单。2024年春节前后,由私募巨头幻方量化孕育而生的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DeepSeek正式踏入大众视野,更是为这场大模型的“军备竞赛”打了一剂强心针。因为具有显卡需求小、开源、易于部署、推理能力强、本土化特色鲜明、有幽默感等特点,DeepSeek迅速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也让国人首次实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超大范围布置。
显然,通过赋能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的科学研究方式,将科学研究从传统的四个范式(经验科学、理论科学、数值计算、 机器学习)转为AI4S(AI for Science)的第五范式,即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大量仿真实验,筛选出重要结论,再进行实际验证的模式。在此范式下,科学研究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加速人类发现重大科学规律的进程。正是在此背景下,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被授予五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
虽然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通用人工智能(AGI)仿佛曙光近在眼前,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意识到人工智能并非无所不能。
从人工智能发展近100年的尺度来看,自1936年图灵机的出现至今,人工智能经历过多次低谷和寒冬。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人工智能学者过高估计了当时发展的潜力和速度。而现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似乎又有类似的、过于乐观的迹象。再加上现今自媒体相当发达,一些博主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伪科普有可能会起到火上浇油的副作用,让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前景产生错误判断。事实上,人工智能还存在诸多不足,不少问题可能短期内还找不到解决途径。因此,有必要撰写一本能全面反映人工智能现状、不足与未来的科普书籍,有助于每一位不想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以及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对人工智能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人工智能的边界》正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张军平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科普研究。他之前撰写的《爱犯错的智能体》和《人工智能极简史》都很好地科普了人工智能的历史与不足。他也通过短视频、科普短文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智能科普,取得了不错的影响力。
而本书中,张军平从人工智能的无处不在着手,详细讲述了人工智能在15个基础学科的应用情况,也提及在多个实际应用案例中的具体策略,并涉及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有趣应用。这能让读者更为完整地了解人工智能的作用。同时,他又对人工智能的不足进行了详尽且全面地剖析,既有对一些常见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又有从更为理性和学术层面的探索。这能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通用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的到来尚需时日。最后,他也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进行了有意义的展望。这一部分不仅考虑了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全方位渗入,也考虑了人工智能替代一些行业后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可能新生的行业等。他还对人机之间的关系,如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人类如何智斗人工智能等展开了有深度、有想法、多侧面的分析。
我相信,阅读本书能为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以及人工智能科研工作者释疑解惑,帮助大家准确、全面地了解人工智能。我也希望,有些读者在阅读完此书后,有兴趣和志愿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科研中或走上人工智能的从业道路,为人工智能的良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