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曦
仲夏时节,衡东县高湖镇乌塘村的稻田里,绿浪翻滚,生机盎然。
镇里的盛冠圆公司负责人肖国平正带着工作人员,操作机器对稻田撒施农家有机肥。他脚下的土地因连续5年施用有机肥,土壤板结现象明显改善,水稻抗病能力显著提升。
“这些肥料就是用本村养鸡场的鸡粪沤的,过去的‘生态包袱’成了绿色农资,村民们都说好!”肖国平笑着说。
粪肥还田,沃野生金。2021年,衡东县列入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以来,积极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培育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通养殖户与种植户之间的“堵点”,通过“粪肥还田”之笔,书写农业绿色转型的生动答卷。
机制创新:构建市场化参与的循环链条
衡东县是生猪调出大县,也是产粮大县。全县现有存栏肉猪53.93万头,农用地面积238.56万亩。
如何将这两个强项结合起来,既破解畜禽粪污处理难题,又减少化肥使用,确保粮食稳产提质?
“我们根据对全县17个乡镇的养殖粪污量和土地承载力的摸底和测算,择优遴选了8家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承担就近15公里区域的粪肥还田任务量和还田作物种类。”衡东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周树林介绍,入选的服务组织在当地要有较好的服务口碑,还要具备粪污收集、处理、运输、施用的全流程能力,并安装北斗作业监测仪,确保数据可追溯。
要想机制长久,市场化运维是关键。周树林表示,社会服务组织提供服务,可以获得“政府+养殖户+种植大户”三方费用,“向养殖户收费一般按照服务距离来,大概是固体粪污20-100元/吨,液体粪污是25-60元/立方米;向种植户收费是堆肥200-320元/吨,液体粪肥是 50-135元/立方米。当前,中央财政还设立了‘花钱买机制’专项经费,为服务组织奖补粪肥还田总成本的30%。”
服务升级:从“传统沤肥”到“科学沤肥”
走进高湖镇盛冠圆公司的粪肥处理中心,堆肥发酵区、沼液储存池有序运转,并没有想象中四溢的发酵气味。
“我们采用密封罐+发酵菌沤肥法,发酵效率更高,过程中气味较小。”肖国平解释说,传统堆肥是加入稻壳、秸秆等辅料自然发酵,发酵不充分容易导致“烧田”,还可能因辅料添加不当导致重金属超标,“我们制肥会经过原料检测、成品抽检和第三方抽检多道环节,确保肥料更安全更优质。”
衡东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专班组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组织的科学沤肥水平,该中心会定期对服务组织的设备、场地运营情况进行抽查,每年还会开展2至3次集中学习和实操培训,并邀请养殖户、种植户、服务主体等相关方举办一次示范片现场观摩会,加强其对有机类肥料的认识。
不仅如此,衡东县针对服务组织采取“末位淘汰”竞争机制。“对于项目实施情况不理想和出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我们会严格要求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就会取消下一年度的项目资格,重新进行遴选。”该负责人说。
成效凸显:生态与经济“双赢”
“我这360亩果园一直用的农家有机肥。之前从外面采购成品有机肥,贵还不方便;现在有了县里的服务机构,每吨肥便宜两三百元,还有专人上门代施。”杨林镇湾头洲村果树种植大户彭庚新高兴地表示,“今年橘子眼瞅着大丰收,按照去年的行情,每斤能比市场价多卖一元钱呢!”
粪肥还田的成效,还体现在经济效益上。“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有专项资金用于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衡东县高级农艺师胡冬华表示,研究数据表明,有机肥对土壤结构均有所改善,能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并且以蔬菜有机肥磷替代30%总磷、油菜和水稻有机肥氮替代15%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为宜,不仅能保证稳产丰产,还能降低化肥过度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
截至2024年底,衡东县已累计处理畜禽粪污38.26万吨,实现粪肥还田40.92万亩,化肥(折纯)减量累计达3991吨,节本增收累计达4407万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经济效益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