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湖新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短剧:
文化传承的新“打开方式”

  王毅帆

  近日,非遗短剧《傩戏》爆火,“看短剧吃上了非遗的细糠”成为网络热谈。当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撞上短剧的灵动活力,这背后,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精彩对话,更折射出非遗破圈、拥抱年轻受众的全新可能。

  《傩戏》大胆突破,将非遗傩戏作为核心剧情,是首批深度融合非遗内容的短剧之一。它让非遗从幕后走到台前,不再是久远、生僻的文化符号,而是撑起故事框架的灵魂,打破了非遗传播的刻板模式,让观众能够沉浸式感受傩戏的神秘魅力与文化底蕴。

  短剧本身的特点,也为非遗传播助力。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快,碎片化时间多,短剧“短平快”“爽感足”,恰好契合现代人追剧需求。《傩戏》用紧凑剧情、“爽感”台词抓住观众,又借傩面图腾、古傩舞等非遗元素,赋予故事独特文化质感。在保留傩戏核心特质的同时,以现代语境重构内容,复刻传统禹步、凤舞,将女主跳傩舞起势的动作设计为吸睛的“歪头杀”等动作,让非遗不再“高冷晦涩”,成了年轻人爱看、能懂的文化表达。

  在文化内核层面,《傩戏》更是引发了观众的深度共鸣。“有些传承,是你们永远也偷不走的”等台词,更是引起观众深深的情感共鸣。男主角黎鹤从质疑傩戏到接棒传承的心路历程,映射了当代青年从疏离传统文化到主动守护传统文化的转变。这使得观众在欣赏短剧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的意义。

  成功的非遗传播,从来不是简单“降格”“简化”文化内涵去迎合市场,而是精准“翻译”与“再创作”。未来,期待更多短剧借鉴这种思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