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并非坦途,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
为筑牢大学生创业者心智根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新性地将生态教育理念与“差序格局”理论相融合,系统性培育青年学生的“创新力、抗压力、协作力、内驱力”,构建起支撑“双创”教育的深层心理结构,培育应对新时代创新创业挑战的“心智强者”。
打通认知通路:以心智训练塑造跨域创新能力。学校将“创新思维激发”作为心育体系的动能起点,推动心理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嵌合,如在生态学专业开设“自然疗愈与生态设计”课程;依托“心灵花园”等五育融合平台,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完成认知转化与创意生成;对接医院、企业,组织学生参与“创新潜能评估”等项目,在真实问题中完成建模、调试与迭代,实现从知识堆积向系统创新的跃迁。
夯实抗压底盘:以心理韧性支撑创业风险应对。学校依托“全面普查—个性画像—重点排查”三元联动机制,特别关注学生在双创课程和实战任务中的情绪波动,推动监测前移、风险前控;为创业团队配备“心理导师+项目导师”双师团队,实施情绪疏导与行动转化联动机制;通过“压力接种”“情境演练”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与抗压执行力;依托“AI心理助手”平台,融合“聆心智能大模型”的语义理解与情绪识别能力,精准识别学生心理状态,动态推送个性化心理健康资源包,构建适配学生需求的“自我调节工具箱”,为学生成长提供心理支持。
锻造协同引擎:以社交智能增效创业协作能力。针对学生团队合作中常见的沟通失效、角色模糊等问题,学校打造分层递进、场景嵌入、实战导向的组织适应能力培养机制,构建覆盖四个年级的“协同能力训练图谱”:大一以信任构建和任务分工为起点,打造“跨学科破冰营”;大二聚焦冲突应对与共识生成,开设“沟通与谈判工作坊”;大三引入企业导师,参与真实项目管理;大四则以“高压路演训练”提升决策能力与表达控制。同时,依托“乡村振兴服务团”“社区创新驿站”等社会平台,将心理服务嵌入创业辅导中,推动学生在复杂人际网络中锤炼协同智慧。
激活内驱燃料:以意义建构强化创新持续动能。面对部分学生目标模糊、动力滑落的问题,学校多举措激发学生的价值共鸣与持续动能。在创业园设立“挫折墙”,展示失败复盘案例,培养风险认知;打造“意义花园”交互装置,学生扫码聆听创业者故事,构建情感认同;设立“VR沉浸实验室”,模拟生态创业、乡村难题等情境,引导学生在沉浸体验中重构价值判断;创设“创业启蒙礼”“失败重构日”等心理仪式,引导学生以成长视角重述失败、以公共视野重塑初心;举办“社会价值项目奖”典礼,突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创业方案,将“社会有我”内化为“我为社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袁红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刘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