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5月3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宽严有度,激发市场活力

  童方萍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已经移出经营异常名录的经营主体,不再公示相应的经营异常名录列入信息,实现经营异常名录移出“不留痕”。

  过去,企业一旦因未按时年报、信息公示不实等原因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即便整改后移出,负面记录仍长期公示,形成难以摆脱的信用阴影。供应商避而远之、金融机构提高贷款门槛、招投标资格受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困境,影响了许多企业发展。

  此次出台新政策,并非降低监管标准,而是通过精准施策,为知错就改的企业开辟“再生通道”。比如,企业完成整改后,信用记录实现“清零”,使其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避免了“一刀切”式处罚影响企业活力。数据显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累计停止公示4842万余条异常信息,涉及2551万户经营主体。这意味着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将卸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参与市场角逐。

  当然,制度创新需配套长效机制。监管部门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企业整改具有真实性;同时,构建信用分级管理体系,对严重失信者保持高压态势,实现“宽严有度”。此外,社会层面亦需更新信用评价观念,以动态视角看待企业信用修复,避免“旧账新算”的偏见。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不留痕”的制度变革,既以法治刚性维护市场秩序,又以人文关怀激发经济活力。当包容创新、鼓励重新出发的市场经济生态逐渐形成,经济行稳致远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支撑。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关工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