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毅挺
前不久,报社到中南大学采访何继善院士的年轻记者,给我带回一本何院士翻译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唐纳德·斯·洛佩兹的战斗回忆录《虎口拔牙》。接过这本有何院士给我亲笔题词的赠书,我愣住了,何院士是世界著名的地球物理专家,与空战应该完全不沾边。他的工作那么繁忙,为什么还有时间来翻译一本美国空战英雄长达309页的回忆录?
何院士在“译者序”中写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就被它所吸引。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与书中故事经历过同时期,它激起了我太多的回忆,思绪中饱含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和对今天和平生活的温馨与幸福的热爱。”
《虎口拔牙》的作者,参加过101次战斗,多次击落日机、摧毁日军各种设施,他本人也几次险遭不测。何继善院士在“译者序”中深情地赞扬:“洛佩兹先生对中国人民怀有十分友好的感情,这可以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和他的中文版序言中充分体现。”
《虎口拔牙》能到何院士手中,也颇有传奇色彩。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专家、亚利桑那大学约翰·萨姆拉教授赠送给何继善院士的。何院士在“译者序”中回忆他俩弥足珍贵的友谊:“我俩讨论起有关‘地球物理’的前沿问题,常常可以到深夜;更由于他的经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一名飞行员,曾经在亚洲战场与日本鬼子作战,战争结束后他继续深造,成了国际很知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我们1984年第一次见面时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以后的交往甚是频繁,以至我们两家都十分亲近。”
《虎口拔牙》英文版1986年出了第一版,萨姆拉教授对战友的这本书怀着极大的兴趣。1988年何继善院士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讲学时,萨姆拉教授得知何院士对飞虎队的敬重,专门赠送他一本英文版的书。何院士说:“翻译此书完全是一种责任感。”
虽然何院士的英语水平极高,但书中描述的空间跨度很大、专业名词很多,加上工作十分繁忙,给何院士的翻译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他却锲而不舍地挤时间完成翻译,许多译文是他在出差路途中完成的。在科研中十分严谨的何院士在翻译中同样严谨,英文版的书名为《进入老虎的牙齿里》,何院士考虑直译不太雅,先考虑译成《深入虎口》。然而深入虎口干什么?不是被动地被老虎吃掉,而是要狠狠打击日本军国主义,于是将书名定为《虎口拔牙》。
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认识何继善院士的。当时陈国达教授的“地洼学说”风行世界,但到底这个学说是怎么回事,还没有读者一看就懂的介绍。正巧陈国达教授正在组织一个学术会议,我便赶到会场采访他。陈教授对我说:“你问问何继善副教授,他会给你讲得非常清楚。”就这样我有幸认识了何院士。当时他是位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科技成果“井喷”,不仅在国内,在国际学术领域也崭露头角。何继善副教授气宇轩昂,温文尔雅,声音磁性,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用极为通俗的语言把“地洼学说”形象地介绍出来。
有幸认识了何继善院士后,跟踪采访他成为我报道的重点。何院士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和三届湖南省科协主席期间,他的重大成果和重要社会活动,我都会力争第一时间报道。
何继善院士翻译的《虎口拔牙》受到原作者洛佩兹的高度评价,当时担任美国航空与空间博物馆副主任的洛佩兹在中文版的序言中赞扬“译文不仅正确而且非常好读”。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为书作序时写道:“何继善先生以深厚的英文功底流畅的文字,将此书译成中文。无论是曾经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年人,或是在新中国成长的中、青年人,一读此书都将受益。相信中文版《虎口拔牙》的面世,将在两国青年中架起中美友谊桥梁。”
(《虎口拔牙》,唐纳德·斯·洛佩兹 著,何继善 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