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自从女儿上初中后,对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心生不满,与父母说话少了,还经常发脾气摔房门,有时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最近个把月的时间,老师反映,她有时在学校里因一点小事大哭,还不时打电话给我要请假回来。周末回家后,一点小事就对家人发脾气,特别暴躁。前天交流时居然还提到“太累了”“不想活了”,听了让人又急又怕。有时批评她几句,她还会咆哮大怒,搞得我们很郁闷,不知怎么办。请问老师:孩子的这些表现正常吗?我们家长要怎样做才更有利于她的成长与发展?
星星妈妈
星星妈妈:
伴随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情绪波动较以前增大,这是由于负责其情绪调节的大脑额叶皮层尚不够成熟,当遇到较大的学习、生活压力或不满指责等外部刺激时,情绪就容易波动,加之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性、自主性、自尊感增强,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就会出现如您所描述的激烈情绪。
面对孩子情绪化、厌学、极端语言表达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两种维度进行理解、观察和处理。
一是孩子发脾气是内在不满情绪的表达和发泄,更是期待获得家人的情感理解和支持。进入中学的孩子,学业繁重、竞争激烈,由于他们的情绪表达尚不成熟,容易用极端化的语言、激烈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对现实的失落,期待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如果家长不指责、多倾听,对孩子学业任务重、竞争压力大、休闲时间少等给予足够理解,并陪孩子一起尝试想办法努力,如协商时间安排、鼓励人际互动、运动放松等,给孩子足够安全的情绪表达空间,让她的困难、委屈被看见,感受到自己并非个人孤军奋战。此时,良好的亲子沟通和情感支持,就成为助力其情绪释放和稳定的有效途径。当然,如果还能促进孩子尝试用语言表达情绪、明晰当前学习目标、立足现实鼓励自我提升,不过度竞争,就会慢慢稳定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学会理解孩子的不容易,读懂她的情绪,看到她的困难,给予相应的理解和支持,问题就可逐步化解。
二是家长要学习观察和辨别孩子发脾气是否已超出其自身可调节的范畴,是否需要专业心理资源的帮助。如果孩子超过2周持续出现心情低落、兴趣感丧失、自我评价变低、身体疼痛,或学习的注意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下降,或上学、社交、生活自理等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或者睡眠、饮食不规律不正常,就需要家长尽快寻找专业心理资源,如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医院心理门诊进行评估,根据医嘱进行治疗,同时注意调整家庭互动模式,陪伴孩子度过困难时期。
初中的孩子各方面均在快速发展中,可塑性极强,希望您积极关注孩子身上闪光的资源,用理解、支持及良好的亲子沟通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程燕(湘潭大学心理中心),龚勋(长沙理工大学心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