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时事·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1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性格测试不该成为就业筛选的隐形门槛

  王志顺

  近来,一则招聘启事在求职圈引发热议:“本岗位‘E人’优先,‘I人’勿扰”。其中,“E人”泛指性格外向者,“I人”则代表性格内敛者。这样的要求,让许多求职者感到困惑与无奈,也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对性格标签的过度依赖。

  企业将性格测试纳入招聘流程,初衷或许是提升筛选效率。在简历初筛和笔试之后,测试有时被视为快速锁定理想人选的工具,但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值得商榷。市场上测试系统种类繁多,各自侧重不同,编写机构和理论依据也各异,缺乏统一的、公认的基准。更何况,这些工具多源于国外,是否真正契合国内职场环境也尚存疑问。

  性格本身是多元而复杂的,将其简化为“E人”或“I人”等二元标签,无疑遮蔽了个体之间丰富的差异性。实际上,内向者未必不擅长沟通,外向者也未必适合所有岗位。这种简单归类,不仅忽视了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弹性,更可能使企业因刻板印象而与真正合适的人才失之交臂。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回归招聘的本质。企业应以能力与岗位的匹配为核心,将性格测试仅作为辅助参考,而非决定性因素。求职者则应保持理性,既不因测试结果而否定自我,也不为迎合企业而扭曲本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测试的局限性,提升应对能力。

  招聘不应成为性格的“选秀场”,而应是能力的“试金石”。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用,让招聘回归理性,让人才各得其所,方是职场应有的健康生态。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