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1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村为馆,以歌嘉禾
——访嘉禾县雷公井村村史馆

    嘉禾县晋屏镇雷公井古村,数十栋青砖黛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

    嘉禾县晋屏镇雷公井古村,嘉禾伴嫁歌展演。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正可

  在湘南的郴州市嘉禾县晋屏镇,我们跨越千年历史,步入中国传统村落——雷公井村。该村保存较为完好的26栋徽派建筑中,年龄最大的超过380岁。当石匾上的“德晖第”三个字映入眼帘时,湖南省首批乡村博物馆之一的雷公井村村史馆就到了。

  其实,雷公井村古建筑群,就是一部村史,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无需特定的牌匾、精致的展厅,整个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活、信仰,都融进了应公堂、教耕堂、婚庆堂、伴嫁堂、红军堂、尚武堂、尝新堂、女儿堂、清廉堂、墨香堂这些古老的民居之中。它们像饱经风霜的老者,打盹醒来,与你初见,便缓缓开口:“凑过来些,我讲给你听。”

  堂屋叙史,歌承一脉

  雷公井,原名喜鹊屋。距今380多年的应公堂,记录着1429年开村始祖嗣应公建“喜鹊屋”、寻雷得井的起源。此后,村里人丁兴旺,族人或在当地农耕、习武,或外出经商、做官。

  教耕堂里,神农氏拾得“一禾九穗”的佳禾、教民耕种的远古传说,在织布机、纺线机、水车等一件件农具中变得具象。尚武堂里,带锈的兵器、武术图谱上的招式,彰显着村民习武自强、抵御匪患的尚武精神。红军堂里,1934年红六军团在此休整一天一夜、六名青年踊跃参军的故事浮现眼前,电视剧《浴血罗霄》曾在此取景。婚庆堂里,传统婚服、婚轿、礼堂布置,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堂屋中最具生命力的,莫过于伴嫁堂。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嘉禾女儿出嫁前,亲友相聚,唱安席歌、耍歌、射歌、长歌、舞歌、骂媒歌、哭歌等,还跳伴嫁舞。唱一晚上的,叫“伴小嫁”,连续唱三个晚上才算是大排场,叫“伴大嫁”。

  “刀板豆来把大把嘞,蛾眉豆来开紫花嘞,拿个篮子走人家嘞,走到下屋哥哥家嘞……”如今,村里的妇女,每周末都会在伴嫁堂唱响嘉禾伴嫁歌,以飨游客。婉转灵动的歌声,从堂屋飞出巷道,飞上马头墙,请鸟儿将喜讯捎去四方。

  “伴嫁歌的歌词来源于生活,可以随编随唱,没有固定的模板。游客既能现场观看表演,也能参与其中。”雷公井村党支部书记李气锋说。这种即兴的智慧,让古老的歌谣始终充满生机,也让伴嫁习俗流传至今。在流传下来的3000多首嘉禾民歌中,伴嫁歌就有1300多首,《蛾眉豆》就是其中代表。

  “嘉禾伴嫁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嘉禾文化的活化石’,让非遗回到生活,古村落的保护也就活化了。”嘉禾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三级主任科员曾晓泉说。

  这种“活化”的理念,贯穿了村史馆的运营。由村里20多位妇女组成的伴嫁团,除了在节假日进行免费表演外,也承接付费表演。“不管多少个人来看,一场480元。”李气锋说,妇女们忙时干活,闲时表演,既做了非遗推广,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木石有言,解码历史

  雷公井村的古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寄托,一方木、一块石、一扇窗、一堵墙,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德晖第”三个字,取自“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寄托着族人对子孙品德高尚、光明正直的期望。遥看如万马奔腾的风火墙,雕刻着展翅的大雁、腾飞的龙,在寄托美好希冀之外,又蕴含了防风防火的智慧。

  门当与户对,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身份象征。“门当也就是抱鼓石,它的形制、样式、花纹甚至可用于区分官员的文武。门楣上的户对如果数量多,雕花繁复,用材精致,说明这家人的社会阶层很高。这也是‘门当户对’一词的来源。”曾晓泉说。

  在商人李运宝的老屋尝新堂门口,也有一对抱鼓石。石上雕刻图案有聚宝盆、脚印、鲤鱼,寓意:脚踏实地、年年有余、鱼跃龙门。每一幅图案,都暗藏着一组家族的密码。

  在一条逼仄小道的拐弯处,我们见到了一面“抹角”墙。曾晓泉指着屋檐和墙根说:“其实,这座房子的屋顶和地基都是直角,只有转角处的墙被抹平了。这叫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的是一团和气。”一个小小的转角,蕴含的是邻里和睦的处世哲学。

  在雷公井村稍微阔气些的古建筑上,几乎都能看到镂空的雕花木窗,雕刻的图案多为蝙蝠、梅花鹿等动物,既可采光通风,又寓意福禄寿全。

  若是走马观花,无需半日就可逛完雷公井村村史馆,若是细看细品,处处都令人流连忘返。更别说,尝新堂里还有现场制作的地道美食:皮薄肉多、一口流汁的灯盏糍粑,咸香微辣、入口即化的米豆腐……

  如今,雷公井村的名声在外,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今年“五一”期间,一位英国游客参观了古建筑群后,竖起了大拇指。“他说我们一个村党支部,能把100多件传统物件整合起来,通过多个主题堂屋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真的了不起。”李气锋说,这份“了不起”,源于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珍视。

  村里有个馆,馆里有座村。没有围墙,没有门锁,雷公井村村史馆以土地建筑为展厅,以生活习俗为展品,以鲜活歌声为导览,让历史可触摸,让文化可聆听,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古老的堂屋中,听见民族的回响,看见乡村的光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