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计算万物 湘约未来——智算驱动新质生产力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高校掀起学分“瘦身”潮——
毕业学分做“减法”,人才培养做“加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理工科专业不超过160学分,文科专业不超过150学分。”这是湖南科技大学2025级新生在今年人才培养方案上看到的毕业总学分要求。他们或许不知道,8年前,学长学姐们的毕业“门槛”曾高达185学分。

  从185到150,湖南科技大学大刀阔斧地精减学分,体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湖南高校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缩影。

  湖南多校精减学分、淘汰“水课”

  自2017年起,湖南科技大学启动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学分优化改革:2017年,学校四年制本科总学分为不超过185分,此后的8年,学校陆续进行了4次降分,到2025年,理工科专业总学分为不超过160分,文科专业不超过150分,相比2017年,最多减少了整整35分。

  谈及改革初衷,该校本科生院副院长蒋耀辉直言:“高学分情况下确实存在内容重复、浅显或与专业核心能力关联不大的‘水课’。这些课程消耗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学习效果甚微。”

  他举了一个典型例子:传统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它们各自拥有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而对于材料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不需要样样精通,只要能识别、提取并运用与材料相关的化学原理即可。

  “所以我们开发了《材料化学基础》课,对三门课程进行有机重组,删减了与材料主线关联度不高的冗枝末节,使学生能更快地构建起最高效、实用的材料化学知识体系。”蒋耀辉说。

  不仅如此,学校还利用智慧教学督导平台,对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指标进行评价,并适时公布课堂监控评价结果——评分低?学生到课率低?按照问题轻重,督促整改,以及问责处理。

  在湖南高校圈,这样的改革并非孤例。湖南大学2024版培养方案中,理工科专业总学分由170降到160,文科专业由160降到150;

  湘潭大学最新人才培养方案中,文、理科专业总学分均计划缩减10分,工科专业计划缩减5分;

  湖南农业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跨专业课程体系,将本科课程总量从170学分压缩到140学分,其中实践课时占到一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年制理工类专业总学分由168降至155,文科类由162降至150,五年制专业由210降至200;

  南华大学202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平均总学分相比2022年下降10.2%,平均总课时下降10.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实行学时学分与课程体系的“双优化”,2023年起压减总学分20-30学分,累计释放8337学时;

  湖南女子学院自2024年起将第一课堂总学分由160分调整为150.5分,各专业课程门数平均精减约10门……

  “减”学分不是终点 “加”质量才是核心

  压学分、缩学时、淘汰“水课”……湖南高校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知识可以通过MOOC(慕课)等公开途径获取。所以大学课堂不应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蒋耀辉认为,与其让学生为了修完学分疲于奔命,不如给学生“减负”,让学生自由探索,修读辅修专业、微专业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

  在“减法”之外,不少高校也在做“加法”,例如,湖南女子学院在“减”学分总数、课程门数与课时总量的同时推行“三增”,合理提升课业难度、拓展自主学习空间、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许多高校增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微专业,例如,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开发人工智能微专业,湖南大学把《计算与人工智能概论》作为全校大一通识必修课;湘潭大学也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微专业,培养AI应用复合型人才。

  压学分不是目的,提质量才是根本。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仍是各高校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