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计算万物 湘约未来——智算驱动新质生产力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5年湘学论坛“炎帝文化的文明源流与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部分发言内容、论文成果摘要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论述和在湖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炎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月,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帝陵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湘学论坛“炎帝文化的文明源流与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17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炎帝文化内涵、历史源流及其时代价值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现将部分发言内容、论文成果摘要如下。

  加强炎帝文化研究 落实“第二个结合”

  炎帝陵基金会理事长 贺安杰

  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根文化、源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加强炎帝文化研究,传承弘扬炎帝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要深刻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做好炎帝文化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刻把握炎帝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多维度、深层次揭示炎帝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作用。要深入挖掘阐释炎帝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推动炎帝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炎帝文化研究与当代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炎帝精神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的结合点、切入点,从炎帝精神中汲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奋进力量。要把炎帝文化、湖湘文化与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脉相承的整体来研究和思考,构建起炎帝文化与湖湘文化、与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相融相通的关系,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推进“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好炎帝文化品牌  扩展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王巍

  长江中游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区域,比较早形成了农业社会和聚落,比如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1万年前最早的栽培水稻和陶器,还有距今9000-8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7000年前的高庙文化、6000年前的城头山文化、5000-4500年前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等。应该说,长江中游是全国范围内文明化进程发展比较快、进展比较早的区域,在中华文明进程的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很多发明创造,如白陶的使用,传播到其他各地,还有太阳神、凤鸟等丰富的精神信仰。

  我觉得深入研究炎帝文化很有意义,炎帝文化在长江中游文明起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炎帝在古史传说中记载的很多发明创造,确实是长江中游先民们发明创造的汇集。另外,炎帝黄帝在全世界华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我们都说炎黄子孙,无论在世界哪个位置、什么信仰,炎黄子孙就是“最大的公约数”。没有哪一个比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文化黄帝文化的影响力大,所以我们要打好这张牌,扩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湘学论坛很有意义。很多我们的台湾同胞,对炎帝、黄帝尤其是对炎帝认同,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来祭拜,这种民族的亲情、共同的血脉,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各种层面的支撑。

  史前胎蕴——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之重要源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平安

  炎帝文化是史前胎蕴,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史的源头。从历史上看,炎帝时代是上古中华农耕文明一次爆发式的发展时期。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人传统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经济方式、社会方式、政治方式、文化方式等,都可以从炎帝文化中寻找到最基本、最原始的文化基因。从时间、空间上看,炎帝文化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地理空间北达幽都,南及交趾,西起三危,东及旸谷,成为中华上古史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开拓上看,炎帝文化开辟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先河,确立了炎帝神农氏在中华农耕文化史上的先师地位,成为中国“食为民天”文化思想的源头。炎帝神农氏最早制作耒耜,种植五谷,草创农历,和药济人,发现茶食,种麻制衣,初辟物物交换之贸易市场,是率领中华先民开创物质文明的先行者。从中国人所追求的“至治至极”的理想之世看,神农之世最接近《礼记·礼运》中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之世,是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思想的灵感来源与老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思想源泉,以及建立和谐而安宁、怡然而自乐的道治社会的理想范本。从政治思想上看,炎帝文化是中国古代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政治思想的源头,成为后世历代政治家治国理政之重要参考依据。从上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上看,神农伐斧燧,黄帝战蚩尤,炎黄建联盟,构成了上古数千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关键链条。这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为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历史借鉴。

  炎帝文化自成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和博大精深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根脉地位。湖南炎帝陵是炎帝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为天下所观瞻,是中华志士仁人的向往之地,历代朝廷都很重视炎帝陵祭祀。炎帝陵是新时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全球华人情感,促进祖国完全统一,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研究炎帝文化,发掘炎帝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对炎帝精神的准确定位,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发掘炎帝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治国智慧等,努力创新,以达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炎帝神农氏是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农耕文明是湖湘文化的底色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郑佳明

  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建造房屋、台榭而居,他率领先民从渔猎文明走进农耕文明时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节点,是我们民族形成、文明形成的时代。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保持统一性、连续性、长久性,和农耕文明有很大的关系。

  炎帝文化与湖湘文化有非常重非常深的联系。炎帝实际上是炎帝神农氏,里边有两个基因,一个基因是神农,一个基因是炎帝,大概融合过程到了汉朝。神农是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湖南是地地道道的完整的最长时间的最深刻的最纯粹的农耕文明,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农耕文明最后的承载地。湖湘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湖湘文化的底色,造就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打得仗、爱国忧民的精神品质。炎帝陵及其祭祀对湖湘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湖湘学人的道统担当意识,为湖湘士大夫树立以道统为核心的文化自信作出重大贡献。炎帝具有宝贵的大一统精神,对民族凝聚意义非常重大。全世界华人都自谓炎黄子孙,我们要继承炎帝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拓创新的精神,持续做好“炎”这个课题。

  浩浩沅湘文明流长 炎帝精神永续光芒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 汤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明确要求“赓续中华文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深化中华文明起源与演进研究、讲好湖湘故事指明了方向。本次论坛以“炎帝文化”为核心,正是将学术探索与时代命题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

  炎帝神农开创百业、亲尝百草、制作耒耜、兴立市易,奠定了以农耕为本、以德礼为魂、以民生为重的文明范式。可以说,炎帝文化既是湖湘文脉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明共同体记忆的珍贵载体。深入挖掘炎帝文化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回答中华文明“何以绵延”“何以一体”的根本之问,更有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之力凝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构。

  加强炎帝陵御祭遗存修复保护与利用

  炎帝陵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 周义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御祭体现了国家意志,也很大程度反映了民族的情感认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开创农耕文明,开启中华文明。历代王朝崇礼祭祀炎帝和炎帝陵,香火绵绵不绝。“衡炎古道”是明清时期御祭官员到达衡州府赴炎帝陵祭祀的必经之路,是茶马古道、盐运古道、湘军古道,也因御祭被称为“御祭古道”。目前,“御祭古道”在衡阳、安仁、炎陵等境内均尚存部分残道,古道及两侧有大量石拱桥、古亭、古庵、古寺、古碑刻、古井、古树名木、古街铺、古驿铺、古村落等历史遗存。御祭碑、御祭文是历代王朝祭祀炎帝陵的历史记录。天使馆、奉圣寺曾作为御祭官员斋居。胡真官祠、飞香亭、宰牲亭等也跟御祭息息相关。御祭炎帝陵遗存,作为历代王朝祭祀炎帝陵的历史见证,具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炎帝陵是“中华祖陵”,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守护好“神州第一陵”,上慰始祖,下启后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血脉认同、文化认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御祭炎帝陵遗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国家记忆,是中华民族不忘始祖慎终追远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发展历史见证,值得系统修复保护利用。

  炎帝神农与中医药文化——

  从神话到科学的传承与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 何清湖

  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其医学探索和实践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遍尝百草,辨识药物性味,并指导民众用药治病,开创了原始中药学和中医治疗学的伟大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此外,他还倡导种植五谷,改善饮食结构,改善居住条件,为提高民众健康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系统总结了古代药物学知识,提出了天然的用药取向和三品分类法,体现了顺应自然、预防为主的医学智慧。书中的方药配伍理论,更是中医整体医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炎帝陵作为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历代帝王将相、文贤墨客纷纷前来祭拜,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字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炎帝精神的崇敬和传承。炎帝神农氏的精神,不仅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不断前行,还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在当今时代,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炎帝神农氏的医学精神,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炎帝陵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让炎帝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炎帝文化的湖湘源流与官民共祭传统

  湘潭大学出土文献与秦汉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李斯

  炎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对湖湘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炎帝陵自上古有遗,屈原《离骚》所载“炎神”即炎帝,与当地由来已久的火神崇拜有关。湖南里耶出土秦代简牍可见地方基层官吏“祠先农”等行为,或与炎帝神农祭祀存在关联。“炎帝”与“神农”原为不同人物,二者合一的关键转变发生于汉代。此后,湖南作为炎帝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与祭祀中心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宋朝官方认为宋属火德,对炎帝的祭祀尤为重视。宋太祖在“长沙茶乡之尾”(今炎陵县鹿原陂)找到炎帝陵,随即下令修建陵庙,并将其纳入国家祀典的举措,与“火德”观念及促进统一和民族认同的需求密切相关。元、明、清历代均延续官方祭祀传统,使炎帝陵成为政权合法性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象征。湖南民间自古盛行以祈福消灾为核心的炎帝祭祀活动,官民共祭有效强化了炎帝信仰的社会根基。炎帝文化培育了湖湘文化的独特品格,主要表现为: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以民为本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这些精神特质自古代湖湘学派至近世改革与革命实践一脉相承,构成湖湘文化永续发展核心动力,彰显了炎帝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炎帝陵保护建设

  守住中华民族根脉

  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沈红星

  炎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八大功绩泽被后人,其开拓、创新、进取、奉献精神,构建了华夏儿女的精神图谱。位于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的炎帝陵是炎帝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上古有墓、汉初有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现代整修”,“炎帝陵祭典”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湖南省保留的重大公祭类文化活动。炎帝陵几千年的保护建设史与祭祀传承史,就是一部活态的中华文明传承史。加强炎帝陵保护建设,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以“守正”赓续千年根脉,以“创新”激发时代活力。一是坚守根本,为炎帝陵保护建设固“源头”。要加强炎帝陵核心区保护,深挖炎帝文化内涵,有序推进炎帝陵博物馆、农耕文化公园和景区数字化等项目建设,提升景区品位。二是锐意创新,使炎帝文化传承有“看头”。积极探索炎帝文化的年轻化创新性表达,以科技赋能文化,开发更具创意的文创产品、更具体验的祭祖仪式、更具灵魂的研学教育,策划形式多样的特色文旅活动,搭建传播矩阵,纳入“湖南文化走向世界”构架,提升国际影响力传播力。三是深化融合,促区域高质量发展扬“势头”。要充分利用炎帝文化IP,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相融合,开辟“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城市炎帝文化新空间,丰富产业发展新业态,构建“炎帝文化+”新格局。

  湖南炎帝陵,唯一的炎帝陵

  炎陵县教育局退休教师 彭志瑞

  目前,湖南、陕西、山西均有炎帝陵,究竟何处为真,试分析如下:

  首先,古代县志和国家总志的记载证明了湖南炎帝陵的真实性。乾隆二十九年《宝鸡县志》称县内“无古帝王陵寝”,顺治十五年《高平县志》称换马镇“炎帝陵”为“虚冢”;有关资料表明,两地现有“炎帝陵”均为当代所建。而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古代县志及多部《炎陵志》均翔实记载了炎帝陵的沿革。此外,宋、明、清三代国家总志只收录了湖南炎帝陵,陕西、山西未见记载。其次,历代中央政府的认定证明了湖南炎帝陵的正统性。自宋代以来,朝廷对先代帝王陵的认定具有唯一性。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乾德四年朝廷诏书明确炎帝“葬长沙,在潭州”,后于开宝四年进一步确定为“衡州”,即湖南酃县所在地。《明会要》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也只认定炎帝陵在湖南酃县,未载陕西、山西有炎帝陵。1996年,国务院将湖南炎帝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确认其正统地位。

  综上所述,湖南炎帝陵是古代地方志唯一载记、国家总志唯一收录、历代中央政府唯一认定的炎帝陵,其真实性与正统性不容置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应尊重历史事实,维护民族始祖祭祀的严肃性。 

  抗战时期的炎黄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张喆

  抗日战争爆发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起源的叙事符号、血缘和历史的象征意义,在抗战宣传中高频使用,以文化血缘唤起民族意识,强调共同祖先和历史渊源,塑造“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动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认同转变,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全民族力量抵御外侮。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中把炎黄祖先符号与抗日政治诉求耦合,号召:“凡属食毛践土之伦,炎黄华胄之族,均应一致奋起,团结为国”,把共同祖先与共同疆土联缀,赋予“中华民族”以血缘——地域的共同体意涵。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举行公祭成吉思汗仪式,祭文写道:“满蒙血系,同出炎黄,祖宗之烈,民族之光。”将满蒙等族纳入炎黄子孙的血脉,将中华民族解释为多民族共同体,进而把各族合作对抗外侮沉淀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持久认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炎黄叙事作为话语资源,将中华悠久历史与当下救亡图存使命紧密相连,唤起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和奋战意志,更在国家层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情感纽带和政治正当性的双重支撑。

  数字神农——

  从耒耜到云耕的演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汤蓉萍

  炎帝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奠基者,“始教民稼穑”“作耒耜以耕田”,推动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有序耕种迈进,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重技崇农、顺应天时的基本文化逻辑。在今天推动智慧农业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回望炎帝智慧的历史生成路径与文明意涵,既是一次文化根脉的追寻,也是为数字时代农业发展注入中国式思想资源的重要尝试。农耕工具、劳作方式与生产组织不断更新,其背后的文化内核亦随时代嬗变而生长,形成了从“耒耜”到“云耕”的双重演进路径:一为物质技术的迭代升级,二为农耕观念的内化传承。从上古之耒耜到21世纪以来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支撑的“云耕”系统,从炎帝时期的“敬天法地”“时令节气”到当代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理念,农具不断演化,农耕文化逻辑持续演进,但农耕文化始终嵌入生产实践,指导着农业伦理、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的重塑,成为技术创新的文化根基。从“耒耜”到“云耕”,是技术革命的线性推进,更是文明更新的立体展开,为智慧农业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支撑。

  (本版文字由张建平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