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AI“老师傅”坐镇,一年省下五百万元

  编者按

  作为跨越“十四五”,面向“十五五”的全球计算领域产业盛会,2025世界计算大会将于11月20日至21日在长沙举办。近年来,湖南以智能算力引领计算产业创新发展,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领域积极探索,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即日起,湖南日报开设《计算万物 湘约未来——智算驱动新质生产力》专栏,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通讯员 何展

  11月12日,在湖南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湘钢”)的精炼车间,巨大的炉体被灼热的钢水映得通红,操作台前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钢水温度和成分数据。一年前,这里还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紧盯着钢水成色,反复取样判断冶炼效果是否达标。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动态预测钢水成分和温度变化,提前为操作人员提供精准的工艺调整建议。

  “精炼是生产品种钢的关键环节,温度和成分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产品质量。”湘钢数智化研究院主任龙忠义解释说,过去,老师傅依靠数十年积累的经验把控冶炼过程,不同班组、不同人员的操作差异会导致产品质量波动。现在,大模型分析海量历史数据,每炉的周转温降平均误差由之前的6℃降低到3℃以内,产品稳定性也随之提升。

  这个看似不大的温差变化,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个精炼炉场景,一年能为企业减少约500万元损失。”龙忠义补充道,钢水成分不对,要么造成浪费,要么质量不达标。

  在湘钢,“盘古”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传统钢铁企业诸多生产环节。天车在20米高空精准吊运火红的钢坯,轧制线上钢流如火龙般穿梭,偌大的操控中心里只需几名工人在屏幕前监控数据。工作人员介绍,以轧钢为例,以前一条产线需要28名工人四班三运转,现在每个班只需要8个人,大量工人从重复的岗位中解放出来。

  2023年12月,湘钢携手华为部署人工智能钢铁大模型平台,并于2024年5月正式上线,目前已在焦化、烧结、炼钢、轧钢等45个应用场景落地。和去年相比,今年新增了13个场景,目前还有30多个场景正在探索中。

  从最初的自动化改造,到5G专网全覆盖,再到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湘钢走出了一条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坚实路径。

  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一线工人也在经历着角色蜕变。“七一勋章”获得者、焊接大师艾爱国工作57年,近年来积极拥抱AI技术。他正与高校合作,将自己的焊接技艺以电流、电压、停留时间、频率等参数融入机器人系统中。“几十年的经验化作代码,让机器人也变成‘老师傅’,以前一两年没解决的问题,现在几天就解决了。”这位老工匠自豪地说。

  在艾爱国看来,智能化不是替代工人,而是解放工人。“机器干掉了重复劳动,工人就能专注于工艺创新和价值创造。”他带徒弟的方式也在改变——不再只教手法技巧,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把经验转化为机器能理解的参数和算法。

  数据显示,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湘钢的劳动生产效率由2021年的1580吨钢/人·年提升至2025年的1737吨钢/人·年,经济创效达3亿元以上,实现优化实际作业岗位1000人左右。这些员工经过培训后转向了技术维护、数据管理等新岗位。

  展望“十五五”,湘钢正朝着“国家领航级智能工厂”的目标迈进,数字孪生、产品数字化研发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在数字化浪潮中展现精准、高效、绿色的新面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