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大领域齐发力,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邵阳市北塔区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纪实‌

  深秋时节,行走在邵阳市北塔区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民生工程带来的新气象:高撑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里,孩子们收获劳动成果;陈家桥镇中心卫生院新建的远程心电中心,村民排队做检查;馨美养老院的康复室里,老人们跟着理疗师做保健操……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正是北塔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工程的缩影。

  2025年,北塔区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九大领域为突破口,通过压实责任、强化投入、创新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一张张幸福笑脸绽放街头,北塔区正以“民生温度”标注“发展高度”。

  儿童关爱与教育优化双轨并进‌

  在“幼有所育”领域,北塔区构建了完善的儿童健康防护网。通过强化疫苗接种率监测和查漏补种工作,各类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同时推动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化入园服务,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实现儿童健康管理率92%的优异成果。

  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质的飞跃。通过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改革,计划新组建2个公办教育集团,实现全区覆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撑小学完成西面杂地硬化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雪峰高中项目获市教育局、市财政局重点支持;北塔小学改扩建工程有序实施。在“双减”政策落实方面,开展行政执法检查17次,关停非法培训机构1个,新审批机构4家。全面落实学前一年免保教保育费政策,在全市率先出台《北塔区幼儿园分类定级管理暂行办法》。开设了普校特教班,保障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优质的普校特教融合教育。

  就业服务与权益保障同步提升‌

  就业服务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北塔区城镇新增就业1193人,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20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6148个。创新建立就业帮扶车间9家,吸纳务工人员343人,其中脱贫人口59人。通过“就业超市”、“零工市场”等平台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活动170余次,注册企业达700余家,发布岗位信息千余条,提供就业岗位20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完成创业培训375人、职业技能培训263人次。

  劳动权益保障体系日益完善。高效处理“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70条,法定期限内办结率100%。通过立案协调方式,为劳动者追回欠薪87万余元,惠及300人次。创新推行“行政检查+服务”工作模式,坚持罚过相当原则,严格落实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和“首违不罚,轻违免罚”,实现行政执法与营商环境优化深度融合。

  医疗保障与养老服务全面升级‌

  医疗保障体系实现重大突破。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医药服务体系显著提升,5家卫生院完成中医馆改造,中医药诊疗量占比达35%。医保参保扩面工作扎实推进,建成“一人一档”全民参保数据库,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

  养老服务网络实现三级覆盖。投入2亿余元建成4所区域养老机构,新增康养大楼1座,全区养老床位达964张。建成区级养老服务监管指导中心、5个镇级站点和28个村社区驿站,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

  住房保障与社会救助精准发力‌

  住房保障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邵阳市北塔区2025年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向130户家庭发放补贴8.058万元。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完成5户危房改造,投入区财政资金7.05万元,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社会救助标准全面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提升至74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达485元/月。健全部门协调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和定期复核,实现动态管理。开展临时救助174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63.49万元。

  优军服务与文化惠民协同发展‌

  优军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发放优抚资金405.25万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59.4万元。接收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9人,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300余个。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实行每周6天、每天7小时开放制度,全年开放不少于300天。完成安澜阁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设立“北塔印象”之窗展示馆,配备多种功能室。基层文化服务持续加强,指导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开展多样化文化培训活动。

  2025年,北塔区以“九大领域”为笔,绘就了一幅民生幸福新画卷。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养”,从“劳有所得”到“弱有所扶”,每一项举措都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温度,每一份投入都凝聚着对人民的深情。站在新的起点,北塔区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有”向“优”跨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郑丹枚 戴安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