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4年,她把志愿服务走成了“回家的路”

  李淇瑾  周 乐

  在永州市东安县,有这样一束温暖的光,悄然照进许多暗淡的角落,点亮了寒门学子求学的希望,也焐热了空巢老人孤寂的岁月,她是孩子们心中堪比母亲的“廖妈妈”,更是许多空巢老人心中“比亲人还亲”的闺女。这束光,来自国网东安县供电公司党建部主任廖海娜。她用十四年如一日的志愿服务精神,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熔铸成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缘起

  从“接力”帮扶到“必然”担当

  爱,有时候是接过前辈的牵挂,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成了自己一生必然的守护。

  时针拨回到2012年的那个秋天,“电亮德武”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首次走访黄泥洞村,推开了小陈勋家那扇吱呀作响的土砖屋木门——这个2岁丧养父、养母离家的孩子,正跟着80多岁的奶奶挤在昏暗屋里。煤油灯下,她伏在缺角饭桌上一笔一划写字的模样,成了服务队代代相传的牵挂。

  廖海娜,正是接手帮扶陈勋的第五任队长。那时,陈勋刚上初中,面对陌生的“廖阿姨”,总带着几分怯懦。廖海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前任队长认真记录陈勋的生活与学习细节:孩子数学偏科,得用耐心慢慢引导;喜欢吃清淡的青菜,不爱吃辣;周末常帮奶奶做家务,别总让她累着。这些细碎的信息被她工工整整记在笔记本第一页。从那天起,她成了陈勋口中的“廖妈妈”:定期送去学习用品,还会带上新的笔记本和笔;发现陈勋数学跟不上,就利用周末抽时间帮她补错题,用通俗的例子讲解难题;知道陈勋怕奶奶担心,每次去都会陪老人聊会儿天,报平安、讲政策,让老人放宽心。

  在爱的浇灌下,渐渐地,陈勋的脸上多了笑容,成绩也稳步提升。2023年,她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上大学后的陈勋刻苦努力,坚持勤工俭学,成绩名列前茅,每次放假都会回来看望“廖妈妈”,给她带些自己攒钱买的小礼物,叽叽喳喳地分享着大学的趣事。“我很感激廖妈妈,还有之前帮助过我的叔叔阿姨,是他们一起牵着我的手,从那个黑暗的小房间,一直走到了光明的大学校园。她是我一辈子的亲人。”陈勋说。如今,陈勋即将毕业,回忆起多年的陪伴与资助,她深怀感恩,“今后,我要做个像廖妈妈一样的人,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这样的温暖故事,在廖海娜的生命里持续上演。

  东安一中旁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住着自五年级起便受她全额资助的周稳健。父母离异,母亲罹患重病常年神志不清,他只能与疾病缠身的外婆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过早压弯了这个少年的肩膀,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廖海娜。

  “看到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学习,我就想着一定要帮帮他。”廖海娜不仅承担了周稳健所有学习和生活费用,还四处奔走,为他争取到亲戚闲置的房屋作为学习之所。一张书桌、一盏护眼灯、一排整齐的书架,墙上贴着他写下的励志语录。那间曾经简陋的房间,因有了稳定的光源和整洁的环境,成了周稳健安心读书的港湾。

  “我想让他知道,有人在默默爱着他。”每逢节假日,廖海娜都会把周稳健接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添衣、夹菜、听他讲心事。9年光阴,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脸上的笑容多了,开始主动分享,对未来也有了憧憬。

  14年来,廖海娜长期资助3名贫困学生,累计金额超过10万元。孩子们叫她“廖阿姨”,有的甚至喊她“廖妈妈”。每一声呼唤背后,都是一段被爱点亮的童年。“我希望他们好,不忍心看到他们受苦,希望他们的日子能过得更好些。”这句朴实的话语,藏着她最深的温柔。

  延伸

  从关爱学子到温暖群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廖海娜的关爱之心,并未止步于贫困学子,还延伸到了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

  “海娜啊,你看这日历,又撕到你第一次来的月份了。”满竹4组的陈豪平老人,颤巍巍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旧日历,指尖在标注着“2016年10月”的那一页轻轻摩挲——这是廖海娜开始帮扶他的第一个月。

  2016年深秋,刚接手帮扶工作的廖海娜,在走访满竹村时第一次见到陈豪平。彼时老人61岁,无儿无女,独住在漏风的老平房里,屋顶的瓦片碎了好几块,屋里的电线又老又乱,灯泡忽明忽暗,连烧壶热水都怕出危险。“陈大爷,您这儿的安全隐患得赶紧改,以后我常来帮您盯着。”廖海娜握着老人冰凉的手,也把这件事挂在了心头。

  从那天起,廖海娜的帮扶成了“日常”。最初是修屋顶、换电线,她与志愿者扛着瓦片、拿着工具,忙了整整两天,让漏雨的屋子变了样。后来知道老人牙口越来越差,她每次来都带上软乎乎的馒头、熬得烂熟的小米粥,甚至学会了挑最嫩的青菜,帮老人炒一盘少油少盐的家常菜。2018年冬天,陈豪平老人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廖海娜得知后,顶着寒风请来医生,守在床边喂药、擦汗,直到老人退烧,自己却冻得感冒了。

  9年,日历换了一本又一本,可廖海娜的脚步却从未缺席。她记得老人有轻微白内障,每年都按时带他去检查;知道老人怕孤单,逢年过节就把他接到自己家,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就连老人的衣服尺寸、爱吃的点心牌子,她都用心记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去年老人生日,她带着志愿者和一个小蛋糕来祝寿,看着老人吹蜡烛时笑出的皱纹,她眼眶红了:“大爷,您好好的,我还陪您过下一个9年。”

  如今的陈豪平,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脸上总挂着笑,桌上常放着廖海娜送的营养品,墙上挂着开心的照片。“九年啊,海娜比亲闺女还亲。”老人常跟邻里念叨,指着墙上“党员帮扶联系卡”上廖海娜的名字,“有她在,我这孤老头子也算有人记挂了。”

  14年间,廖海娜与“电亮德武”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为空巢老人开展上门服务90余次。冬夜里,她会带着厚实的棉被,轻轻为独居老人盖上掖好;平日里,她会像女儿一样,陪老人聊聊天,听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给予老人们点滴帮助,让老人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却如涓涓细流,滋润了老人们孤寂的心田。

  今年3月,廖海娜还为养老院的老人们送上了一份惊喜,通过AI技术还原了6位老人年轻时候的模样。“老人们拿到照片后别提多开心了,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条件拍照,现在还能看到年轻时候的自己,真的特别感慨。”在她看来,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汇聚起来就是照亮他人生活的光芒。“帮助别人,就是让自己内心丰富,让别人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她常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着。

  而这份温暖,也悄然在廖海娜的家中延续。丈夫默默支持她做公益,孩子从小也常跟着她去探望老人、帮助贫困学子。“家人特别支持我,我们一起帮扶,全家上阵。”廖海娜的笑容里,满是幸福和满足。她深知自己从小家庭条件普通,吃过不少苦,因此更愿意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份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温暖,让她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从容。

  传承

  微光成炬,志愿服务成风尚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廖海娜深知一个人的光亮是有限的,只有点亮一盏盏灯,才能汇成璀璨的星河。

  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份爱“复制、粘贴”。她积极策划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将“电亮德武”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12人,发展壮大到如今的89名骨干。她带领队员们,像对待家人一样,为需要帮助的人建立“爱心服务档案数据库”,谁家有老人,谁家孩子上学难,数据一目了然。他们摸索出的“1+7+N”特色服务模式,就像一张细密的网,将温暖精准地送到每一个角落。

  2012年,他们创新推出“一键通”“一束光”公益平台,更是让爱插上了暖心的翅膀。她与“电亮德武”志愿服务队员依托国家电网湖南电力(松风)共产党员服务队、7个供电所志愿服务支队以及电力保供、爱心公益服务小分队,深入基层普及安全用电知识340余次。推动解决抗旱用电报装1973户,帮助1253名特殊群体设置“一键拨号”用电服务功能,让电力服务更有温度。

  廖海娜将对志愿服务的坚持与热爱,注入“电亮德武”志愿服务品牌之中。通过一个人,带动一支队伍,直至感动万千群众,让“电亮德武”日益成为广受社会各界赞扬的“金字招牌”。面对“湖南省第五届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永州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众多荣誉,她总是很谦虚,“荣誉是鞭策,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在她看来,志愿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她的带领下,国网东安县供电公司先后荣获“湖南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湖南省学雷锋示范点”等荣誉。

  14年,足以让青丝染上白霜,却磨不灭一颗滚烫的初心。廖海娜就像一盏长明灯,用自己微弱却坚定的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未来,温暖了老人们的晚年,也点亮了这座小城里无数个平凡的日夜。

  她说,只要还有人需要,这盏灯,就会一直亮下去。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她将继续携手“电亮德武”志愿服务队,用爱与责任温暖他人,照亮自己“回家的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