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副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唱就是一生的侗戏恋歌

    吴尚德。通讯员 摄

    侗戏《戊梁情》剧照。  杨少权 摄(湖南图片库)

  刘代兴

  初秋时节,湘西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依然葱郁茂密,绿意盎然。  

  大门外广场北侧的群山绵亘,一条青石小径从云雾之中飘下,我们踩着这条彩绸般小道弯弯绕绕爬上半山腰,白云之上木屋人家门扉敞开。

  这户人家家中陈设简洁,正面的壁板上醒目地悬挂着一块金色奖牌,那是2009年6月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侗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荣誉徽章。屋中的老人个头不高,身体微胖,但目光有神,声音洪亮,身板更是灵活硬朗。老人名叫吴尚德,今年88岁。虽是米寿之年,却有一种源自内心的从容与平和,经岁月的皴染散发着一种恬淡温煦的光华。

  老人开口便自信满满:“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边区,没有一个人超过我对侗戏的爱好,这种爱好从小到大坚持了一辈子。”我们被老人这开头的直率怔住了,专注地听他讲故事。原来他的外婆、母亲和父亲,都是唱侗歌的。从十二岁起,他就跟着哥哥一起学唱侗歌,做演员。二十五岁成为编导。追忆往事,吴尚德老人脸上浮现暖暖的笑容。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最早起源于贵州、广西与湖南三省交界之地的侗寨山村。通道侗戏于2008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通道与贵州的黎平、广西的三江共为传统侗戏非遗保护基地,而皇都侗文化村,便是通道侗戏的起源地与传承地。传统的侗戏表演形式简化单一。演员在台前每唱一句,伴以鼓乐之声,然后走个8字形绕到舞台后方,经躲在戏台后边桌下的“掌本”戏师口授一句歌词之后,再绕到台前演唱第二句,如此循环往复。演出简单,全凭歌词唱腔吸引观众。侗戏虽然原始粗糙,但“喜怒哀乐尽藏”,是大山里侗民的精神大餐。

  “当时我们村里有一位中学老师叫吴成元,是贵州黎平人,他侗戏唱得非常好。我从小就像着了魔一样被他吸引,一天到晚,就喜欢缠着他,跟着他学唱侗戏。”吴尚德谈及往事,眼神幽深而明亮。“侗族人天生喜欢歌舞,以歌会友,并不认为唱戏是不务正业,所以大人也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没有多加阻拦。”二十多岁时,吴尚德便成为皇都村侗戏的台柱子,也做了演出队队长。

  吴尚德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天资聪颖。20世纪70年代初期,长沙的戏曲老师赵树峰来深入生活。从未走出大山的吴尚德,第一次见到赵树峰在稿纸上用阿拉伯数字记录乐谱,差点惊掉了下巴。他拜赵树峰为师,从一无所知,到后来学会用简谱创作歌曲。这为他日后戏艺精进、自编自导大量侗戏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在长期的创作演出活动中,吴尚德察觉到侗戏的不足与局限。通道原先并没有成熟的侗戏,最多只算是演唱侗歌罢了。没有化妆、乐器和情节,舞台造型和舞台效果什么都没有。吴尚德决心闯一条新路子。他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戏剧手法,改良侗戏,提高侗戏的艺术表演效果。没有剧本,他就亲自动手,既做演员,也编剧本;没有乐器,就自己掏钱购买添置锣钹鼓笙,制作戏服,土法上马,中西结合。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侗戏的乐器伴奏形式,也大大提高了侗戏的表演水准,使侗戏艺术日趋成熟完善。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的操持下,“业余队员,专业水平”的队伍风貌逐渐形成。侗戏这门古老艺术,在吴尚德的守正创新下,焕发了从未有过的蓬勃生命力。

  我好奇地问老人,有没有一个让他一生最难忘记的侗戏故事。老人稍加思忖,便讲述了一桩亲身经历的演出往事。

  1989年冬,皇都村侗戏演唱队接到任务,代表县里去贵州榕江县参加湘黔桂三省(区)十二县的文艺汇演。离汇演只有18天,却连一页剧本一句台词都没有。吴尚德大胆接受这项充满挑战性的任务。他把自己关在家里赶写剧本,熬油点灯,通宵达旦,连续三天差不多没有合眼。邻居见了都心疼地对他说,“老吴,这样要不得的,要累坏人的啊!”

  凭着这股子狠劲,吴尚德创作出剧本《戊梁情》,这是他积压在心底,一直想写却又没敢动笔的剧本,这一次终于得以落笔成稿。这是侗戏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侗族版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根据侗族民间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改编而成,贵州侗族青年闷龙来到通道牙屯堡乡下做长工,与财主家小姐肖妞相爱,但却遭到财主一家人的极力反对。故事结尾闷龙与肖妞携手跳进浪涛翻滚的播阳河水中,生死未卜,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却又留足了令人猜想的艺术空间。

  因为时间仓促,他一边创作剧本,一边编曲。往往是一场戏刚编完,就拿给演出队赶紧排练。最后一支曲子因导演不满意,就一直没有排练。直到抵达榕江后,吴尚德把自己关在宾馆里埋头写出最后一支曲子。半夜里导演听完后,两眼发光,一拍大腿,“对头!就是这个调子。”这是戏剧推向高潮的音乐,情感与音符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于是他们连夜赶紧召集全体队员加班排练,第二天登台演出,顺利谢幕。

  这台侗戏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大获成功,一举夺得了五项大奖。载誉归来时,小县城里万人空巷,群众夹道欢迎,欢声笑语,锣鼓喧天。吴尚德在本县刮起了一阵侗戏旋风,各个村寨纷纷邀请他们去演出,甚至连邻省邻县的乡村也竞相登门,吴尚德无数次地收获了纷飞的眼泪。

  说到最后一场戏,吴尚德情难自抑,脱口而出,唱起了两个有情人最后相会时对唱的歌曲。老人哼唱出急切的调子,跺起脚跟,震得木地板咚咚作响。唱腔婉转,声调铿锵,节奏欢快,悲喜交加,将痴情男女久别重逢后的惊喜渲染得淋漓尽致。老人一下子变得年轻起来,一个多么可爱可敬的老头儿!侗戏艺术让他永远保持一颗未泯的童心,也滋润着不肯老去的青春。

  自接触侗戏以来,吴尚德前后共编写了300多部侗戏。他用简谱记录侗戏曲调,并辅以汉、侗、苗、壮等多语种标注唱词,方便不同民族的学习者理解,极大地普及与推广了侗戏艺术。淡出舞台之后,吴尚德将自己一笔一画编著的手写剧本,无偿地捐赠给湖南图书馆和市县两级文化馆,为地方剧目保存献出了自己的毕生心血。虽然年事已高,但吴尚德还经常应邀传授侗戏演唱艺术,让侗戏在侗寨更加根深叶茂。

  告别老人时,初秋金色的阳光洒满侗寨。根据《戊梁情》改编的大型侗寨山水实景剧《戊梁恋歌》仍在此上演。吴尚德和他创作的、传授的、热爱的侗戏,正吸引山外的游客慕名而至,醉倒在侗乡人的米酒里,醉倒在侗乡的山水间,更醉在这穿越岁月的侗戏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