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育才 通讯员 黎治国
在湘西北的群山之间,桑植这座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小城,正被体育的激情唤醒。作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奠基人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以“体育强县”为路径,把“小城办大赛”变成日常,让体育红利惠及全民,用体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让“红色桑植”在运动中焕发新生。
“小城办大赛”成常态,构建全域赛事矩阵
10月19日,桑植县第十届运动会暨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圆满闭幕。这场覆盖城乡的体育盛会,正是桑植“小城办大赛”常态化发展的生动注脚。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定点帮扶县,桑植依托“体育+”模式构建起“大型示范+小型多样”的赛事体系。2023年至今,“中华益动行”红色体育大会、“奥跑中国”全国系列赛、乒坛大V挑战赛、CBA明星邀请赛、啦啦操全国社区运动会、全国广场舞大赛等30余场“国字头”赛事相继落地,吸引来自重庆、湖北等地的近万名选手参赛,持续刷新体育热度。
桑植本土赛事同样精彩纷呈。廖家村镇的“妖气洞杯”村BA篮球赛连续举办7天,吸引十里八乡群众围观,民宿入住率达100%,直接拉动消费近百万元。全县年均举办职工足球赛、羽毛球混合团体赛等50余场活动,参与人次超40万,实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项项都精彩”。
赛事的常态化举办倒逼基础设施升级。桑植对贺龙体育馆、桑植一中体育场等场馆进行改造,推进“体育进社区”,新增体育器材300余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1年的2.03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的2.88平方米,增速居全省前列。“通过承办大型赛事,我们不仅锻炼了办赛能力,更让桑植的知名度随着赛事传播到全国。”桑植县委常委、副县长宋云飞介绍道。
全民共享体育红利,重塑健康生活方式
10月21日,清晨6时,洪家关乡全民健身休闲驿站已聚集数十位晨练者,洪家关村村民、太极拳七星队领队韦先民格外精神:“以前这条路杂草丛生,现在变成了健身乐园,每天前来锻炼,腰不酸腿不疼了。”这个由废弃河堤改造的驿站,是桑植县健身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桑植累计投入2.3亿元建成刘洪公路慢行道、长征步道、潇湘健身步道等体育基础设施,完善城镇老旧小区体育设施,形成“县有地标、乡有乐园、村有站点”的格局。新建桑植县文体中心成为地标性建筑,梅家山体育公园年入园锻炼超50万人次,澧水、郁水健身步道实现闭环串联35条健身路径,12个“农体工程”覆盖全县乡镇,让器材进社区、进乡村。
2024年,全县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24.4万平方米,增长28.87%;人均场地面积达2.88平方米,增长29.15%。全县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贺龙体育馆年均接待健身群众超100万人次,羽毛球、气排球等项目日均预约量达200人次。
“麻将声少了,脚步声多了。”国家体育总局奥体中心挂职干部、洪家关村驻村第一书记肖西岩的观察道出变化。体育设施的完善催生全民健身热潮,体育正让健康生活方式扎根老区。
体旅融合促发展,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跑完步逛贺龙纪念馆,凭赛事票根买白茶还能打八折!”湖北游客李娜的体验,是桑植“赛事+文旅”模式的生动写照。今年5月,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期间,桑植为参赛选手准备的“赛事礼包”里,不仅有完赛证书,还包含贺龙故居、九天洞等景区免费门票,这种“运动+游览”的组合,让“以赛引流、以旅消费”成为现实。
桑植的体旅融合,始终紧扣“红色”底色。投资2000万元修建的12公里刘洪公路慢行道,既是骑行爱好者的乐园,也是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沿途10个红色解说牌,让游客在骑行中聆听红军故事;正在建设的湖南潇湘步道,串联走马坪白族乡阿巴砦、天子山贺龙公园等景区景点,形成“景景相连、体旅互通”的特色线路。2025年前三个季度,桑植预计接待游客240.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和12%。
借力赛事经济,“文体旅融合周”“票根经济”等新场景持续涌现:在各大赛事举行期间,农特产品展区里白族银饰、桑植白茶被抢购一空,全县300余家餐饮、酒店凭赛事票根提供八折优惠。目前,桑植正包装38个体旅康养项目,南滩草原露营基地、八大公山越野赛道等新业态蓄势待发,让“体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贺龙元帅故乡”到“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从零散健身点到全域赛事网,桑植用体育改写了小城命运。这里,既有“大赛的热度”,又有“民生的温度”,更有“发展的速度”,这座革命老区正以体育之名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